健康社区景观如何营造?

来源: 健康建筑联盟 蓝海设计  时间: 2020.05.28  打印本页  分享:
2020年,公众对 "健康、社区、空间、管控 "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认识与思考。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定义为:身体生理上的健康无疾病、心理精神的健康无疾病、社会的适应度良好。

2020年,公众对"健康、社区、空间、管控"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认识与思考。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定义为:身体生理上的健康无疾病、心理精神的健康无疾病、社会的适应度良好。

健康社区是未来社区的主流趋势

人作为社区景观中的重要主体,是在景观设计中重点考虑的存在。健康景观不仅可以改善社区的生态环境,还能够以此来引导人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恢复或保持身心健康。

在未来如何通过广义的景观营造为更多人提供健康、舒适、安全、宜居的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在特殊时期如何快速配置居民活动和生活场景供给,需要城市管理者与设计师更多的思考和尝试。

健康景观的构成

我们对健康景观的定义总结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群健康,在园林景观观赏功能之外,健康景观更应该具备人群全龄化,共享互动化,健康场景化,实现对“0-100岁全生命周期人群”的健康关怀,在共享互动中培育精神的健康,在健康场景下重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社区组成环境的构成要素

社区景观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社区景观环境是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密的室外场所,作为社会群体最基本单元,社区环境应该带给居民体验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等功能。 通过景观的营造刺激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倡导积极的城市生活(Active living),鼓励人们走出房间,亲近自然,亲近邻里,投身户外健身和休闲活动。

同时,我们要通过城市景观的营造提供人们身心再生的场所。都市居民为生存与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绿色景观能有效地舒缓压力和恢复注意力。

最后,城市景观对社会健康亦起到积极的作用,好的景观设计可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鼓励市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提升市民之间的信任感,保证所有的市民都有平等地使用城市绿地、享受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的机会。

座椅布置与空间交流关

健康社区景观设计策略

社区必须从社区景观开始构建,它是真实的、密切与人的行为和生活相关的。健康社区除了需要有优秀的产品及物管服务外,其核心是社群健康,包括社群业主的身心健康与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多层次叠合的高品质健康社区空间营建

1)建立人性的场所和恢复性环境,以交往共治、应急供给、日常服务多层次叠合需求设计空间;

2)完善场地及周边的游憩功能,营造可达性、可持续性、在地性高及低维护的健康景观,融入城市花园景观网络体系;

3)利用自然风景对人的身心进行调节放松营造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氛围环境。

健康社区景观设计要点

健康景观在健康促进上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因此,健康城市景观设计要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通过有效整合景观元素,提供一个与自然环境接触的优质绿色城市空间,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舒缓生活压力,同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缓解情况的场所;

其二,通过营造健康城市景观空间,鼓励人们进行体力活动,刺激积极生活方式的发生。宏观的城市调控是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良好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接触自然提供了可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是人们在空间场所活动的保障。

健康社区景观设计手法归纳

社区景观早已不再是单一的观赏型的自然还原,健康社区景观更是功能化模块的不断升级迭代,真正让住户舒适的,是从“人的角度”去设计的公共空间。

1.与安全应急防控结合

入户人脸、车牌识别、无接触式红外线体温检测设备、入户消毒区、快递集中消毒区等严格出入管控;配备更完善的监控、红外防盗系统,科学规划归家线路及运动出行的道路系统,结合距离适宜的微空间,为业主提供更安全的居住环境。

规划日常必去场所于社区步行距离内,将促进人们通过采用步行、骑行等结合运动的出行方式,且规划应考虑人们运动出行的路径畅通性与安全性。

从满足公共卫生要求与居民生活需求出发,优化社区服务设施规划与相应的空间设计,包括环卫设施与物资供给设施等,尤其是结合全国逐步推广的垃圾分类行动、生化垃圾收集处理等,优化环卫设施相关空间设计、保障社区清洁防护到位。

加强社区医疗保健系统,加设业主餐厅、应急采办处等健康物资服务管理体系、健康规划服务管理体系等,定期组织提供健康培训、健康体检咨询、健康活动等相关内容。

2.与高新科技、云计算、物联网结合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新技术,作为底层基础设施,逐步赋能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零售、无人售货机、无人机、无人驾驶等新技术产物不断孕育着未来生活方式新的可能性;共享办公、共享住房、共享厨房、共享单车等共享经济产业,也逐步打破我们对城市空间使用方式的原有认知。

例如社区智能语音交互公告屏、热力指数检测设备等,不仅可与业主进行语音智能互动,同时实时显示园区空气质量、水源信息、温度湿度、能耗效应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居民还可用手机APP、园区检测屏找到最适宜的户外活动场地。

采用人体感应及仿生科技,设置众多景观互动装置,提升场景趣味性,社区老人“一键应急求助”系统、儿童区“天使眼”等,对老人小孩实时动态保护,打造智能健康社区系统。

3.与全龄化活动需求结合

推动全民健身行动的实施。在社区生活圈范围内提供丰富的室内外体育运动场所,满足居民多元的运动健身活动需求。并注意社区健身设施布局应拉开间距,保障脆弱群体、易感群体下楼即可开展基础性的康健活动。

体育运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热力图,从红色到绿色死亡风险递减;该图根据一份基于过百万样本的研究数据绘制(图片来源: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v for Americans 2nd edition,2018)

全区域覆盖的健康跑道系统。标识清晰,照明齐备,鼓励和支持使用者随时健身打卡与估算距离。通过色彩、标识、照明系统设计,增加全龄运动设备的可操作性、互动性、趣味性。引导人们走出室内,走进园区,开展体力活动,增强身体锻炼。

4.与生态可持续结合

基于海绵城市环保理念设置雨洪管理系统,以雨水花园、滞留装置、透水铺装等建立良性的雨水回收系统,对小区内雨水进行有效管理。倡导“低影响、低成本、低维护”,形成技艺兼备的雨水系统和可观、可玩、可用的生态空间。

公共用水及水景采用循环水源,定期监察水源卫生状况,戏水无忧;落叶回收积肥,环保减排。在种植体系上选择对人体有不同疗愈功能的植物,突出绿色景观对人体身心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植物在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安抚身心的作用。

多搭配桂花、樱花、银杏、元宝枫、油松、紫薇等观花观叶植物,同时挥发的芳香物质可以起到预防感冒、增强体质的作用。

5.与多场景生活模式相结合

很多空间景观功能并非单一化的,可根据使用者以及时间变化而转化为可变空间,增加社区中的可食景观的打造。

如家庭农园、一米菜园、屋顶农园、垂直农场,不仅丰富社区绿地的多种形态,更是促进老人小孩在亲近自然中,获得种植的乐趣,增加邻里交流。在前端设计中就要充分考虑,为后期使用场景预留所需配套设备。

6.与社区商业相结合

社区商业空间将迎来进一步的发展与内涵的迭代,作为“最后一公里经济”的社区商业,满足了居民生活与心理的需求和便利。

社区商业中的零售业态与便利店模式进一步迭代,儿童教育、社区健康中心等业态将引来进一步的增长,社区商业的共享空间,与社区的公共交流空间进一步融合,消费场景基于社群,形成全渠道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