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社区:将健康观念引入社区景观设计研究

来源: 健康景观  作者: 郝婧  时间: 2020.09.02  打印本页  分享:
社区是构成城市居民进行日常活动的主要空间,是体现城市人群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窗口,一个社区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质量。同时,社区环境质量优劣与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关系,不合理的社区景观环境设计会给人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健康景观设计正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健康景观必然成为当今及未来景观规划设计的一大趋势。因此,加强对社区健康景观环境的研究,改进社区景观环境的建设成为城市普遍要解决的问题。

0 1·   摘要   

社区是构成城市居民进行日常活动的主要空间,是体现城市人群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窗口,一个社区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质量。同时,社区环境质量优劣与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关系,不合理的社区景观环境设计会给人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健康景观设计正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健康景观必然成为当今及未来景观规划设计的一大趋势。因此,加强对社区健康景观环境的研究,改进社区景观环境的建设成为城市普遍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在借鉴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城市社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外社区关于景观方面的设计理念,结合对健康景观具有重要影响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生态设计等理论,基于我国城市社区景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健康景观”的新概念。并对建设健康景观的必要性、有效性进行了论证,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景观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0 2·   研究背景   

- Building a healthy environment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相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速度而言,从人们的健康角度来说表现出滞后情况。相关调查资料表明国家在医疗开支上的逐年增加并未能够有效的遏止慢性病的流行,也没能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问题。

据统计,世界上约有25%的可预防的疾病归因于恶劣的居住环境质量。[1]也就是说,产生公共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所处的城市环境越来越不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从而导致公共健康面临威胁。

我国城市社区景观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居民对社区景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社区景观设计与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重指标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过于强调景观的宏伟壮观抑或精雕细琢,以致一些景观建设流于形式,景观空间不适宜人们的日常活动与交往,甚至带来环境隐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全社会对于景观设计与健康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尚浅,相关研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基于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的健康问题,探求景观规划中与健康的相关因素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于规划设计影响公共健康和安全的多方面重要性已给予认同。通过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来共同关注与促进公共健康成为当前全球性的新课题,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维护和促进公共健康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0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Building a healthy environment -

国外在景观设计中考虑健康问题的历史可追溯到中世纪欧洲的康复花园。19世纪末,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注重洁净的室外空气质量与卫生的城市环境建设。20世纪以来,生态环境成为规划设计的关注重点。20世纪末至今,是城市公共空间、绿色开放空间与个人及公共健康问题广泛结合的阶段;在WHO的积极倡导下,各国对设计与公共健康问题的结合都予以了积极响应,1986年WHO在欧美开始倡导“健康城市/社区”运动并公布了健康城市的10条标准。[2]

近年来,我国住区景观建设日渐成熟,为城市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1年, 提出“健康住宅的建设,除遵循住宅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和标准外,还应坚持以下的基本原则:环保、技术、人文、自然、老龄化、保障”。2004年的新版标准对健康住宅的指标拓展到社区的社会环境健康性。[3]

//

  0 4·   相关概念界定  

- Building a healthy environment -

- 社区 -

社区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它的范围可大可小,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等。本文所讨论的对象为居住小区。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作了规定: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地形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城市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城市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4]

- 健康 -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概括地说,健康就是生理、心理、社会这三方面的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和疾病蔓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为此,WHO在心理、生理、社会的三大要索中加入“环境”而构成健康的四大要素,形成了人的心理与生理、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整体观念。[5]

- 健康景观 -

景观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和一定的时间段里,自然、社会、文化三者为一体而形成综合整体。

所谓“健康景观”是指在景观建设过程中,营造能够对人的健康和康复产生有益影响、促进人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的景观空间;其类型除了医疗保健中心和健康社区的附属景观环境,也包括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社交、休闲娱乐中使用的景观空间。概括的说,就是基于健康理念的景观建设。健康景观不能简单理解成或单纯限定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景观营造,而是包括生理和心理、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综合的景观营造。[6]

健康景观的健康既包括了对自然环境的健康性,即生态设计的内容;同时也包括所有人(当代人及后代人)的健康,即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内容。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一切事物的良好状态,也就是健康性,特别是人类的健康。

营造健康景观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1. 城市住区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 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 -

社区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并使之在很大区域内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一系列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环境噪声的增加等,这对人类的影响都是长期的、潜在的。城市住区建设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能源、交通、水、食物和原材料的供应,另一方面城市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需要处理。这些需要目前是以非持续性的方式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受到破坏,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7]

-  景观的生态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

长期以来,景观生态设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常常大打折扣,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

①在绿地系统建设中,树种单一,不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另外,部分建设单位为了追求近期效益,在住区内大量种“大树”,最终影响绿地系统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②在植物材料的选用上过度追求奇特,忽视了本土植物的利用,盲目大量引进外来植物,不但劳民伤财,也不利于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③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动态发展,管理质量较差。目前,生态自然是人们极度渴望的家园归属,只有打了“生态”的旗帜,才有卖点。然而,生态概念天花乱坠,实际景观却背道而驰,高耗能的建筑及小品、无法阻隔的噪音、无法过滤的汽车尾气、超比例的硬质景观面积、破碎的绿化、单一的植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化程度低、后期管理成本高等硬伤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健康性。[8]

- 忽视居民休闲活动需求 -

人口密集是多数城市住区的突出特点。而相对应的,户外活动面积增加有限,从而造成场地的使用强度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早期建设的一些住区,户外休闲环境设施严重不足,对儿童和老年人的活动需求没有考虑。大多数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不能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开展多种活动的需要。

同时,住区景观缺乏对人的活动的支持。对居民的行为心理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对活动需求、休闲设施及公共场所的功能结构、空间尺度、数量、体量等不进行深度分析,降低了场地的使用率,造成浪费。

有些住区虽然精心安排了一些活动场地和设施,但由于没有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仔细考虑户外环境中居民的行为特点,没有合理满足居民的行为习性,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结果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具有亲和性的小空间。

- 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 -

住区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忽视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设计者和用户缺乏互动沟通,不尊重居民的需求,没有认真分析住区内居民总体的心理、生理、职业、层次、爱好、经济水平、文化等因素;没有考虑不同年龄层特点,分别和综合进行设计;

②  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对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考虑不多,出现使用率很低的尴尬居住环境,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

景观设计师对住区景观文化考虑欠缺推敲,还停留于简单的格局,一条园道,一个儿童活动空间,一个老人棋牌室,一组健身路径,几张凳椅,几乎成了城市住区景观环境设施的一种模式,但它可以运用景观手法,做得更有特色。
2.营造健康景观的重要意义
健康的住区户外环境可以支持人们在其中健康舒适的生活,它应是健康卫生的生态环境、解压放松的愉悦空间的综合体,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活氛围。
- 物理健康的保障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前提条件,是景观发挥健康效益的物质基础,换言之,健康景观必然是生态健康的景观环境,因而健康景观的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住区休闲空间的生态环境。健康景观设计不再是既有环境条件下的填空式设计,而是与环境互动的设计,设计过程循环往复,环境生态设计就是通过改善住区的物理环境,对住区生态系统进行调节,来实现人类所追求的健康的目标。因此,可以通过住区户外环境的景观设计来引导和促进人们的积极生活,为人们提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 心理健康的完善-

布局合理的户外环境影响人们的公共生活,而变化的社会关系、人群对环境提出更多的要求,只有通过对规划设计的研究和调整来适应不断改变的需求,保证住区户外环境建设的健康性,尤其是在心理感受上的良性反应。健康的户外环境在引导人们积极生活的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排解郁闷低落的情绪,从紧张压力中解脱出来,从而起到维护个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9]

- 健康行动的推动 -

近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即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其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一概念更加强调了健康的社会性,社会健康侧重于人的健康道德和行为,强调人的社会、文化健康意识和社会协调发展。

3.景观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性问题
进行景观与人类身心健康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使城市景观环境能够有效支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使其它由之衍生的社会活动得以高效发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活氛围,使人们获得全面的身心健康,最终推动社会公共健康的发展。

这种方式从理论上而言是完全可行的,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城市住区拥有一定量甚至是大量的景观绿地,各项绿化指标都是达标甚至超标的,而居民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中却日益呈现出消极的方面,甚至对公共健康造成了威胁。[10]

健康的环境与景观设计

1. 健康的生态环境与景观设计 

- 空气质量 -

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紧密联系。住区的空气质量影响到居民的活动开展,空气污染对行为的直接影响是户外活动的减少。

- 噪音 -

人们每天都在制造着不同的声音,概括的说,声音包括噪声和愉悦的声音。噪声是一种在持续时间、强度、或其他特征方面会对人们引起某种生理或心理危害或影响日常活动的声音。住区噪声的防治是保证休闲环境安静舒适的重要条件,也是居民生理与心理健康的保证。

- 户外光环境-

住区户外光环境包括自然光环境和人工光环境,即日照环境与景观照明。住区设计中能否提供足够的照度、控制环境温度等方面都与居民健康密切相关,同时适宜的照明、避免眩光等也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住区户外的光环境设计需要注意三个方面:自然光环境设计、景观照明设计、控制光污染。[11]

- 景观绿化 -

人们对绿化量的要求日渐愈高,新建区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应低于25%,而健康住区标准则调高到35%以上。之所以这么重视绿地,是因为绿化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绿化能够改善住区环境,在美化住区视觉景观的基础上,创造小气候,提供遮荫,改善局域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隔离噪音,净化空气还能吸收有毒有害气体,为居民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环境。[12]健康景观绿化主要关注:生态绿地系统配置,保健型园林植物的运用;提倡应用乡土植物;合理的活动场地绿化。

- 水景设计 -

水景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要方面,良好的水景对人们有很重要的心理和情感调节作用。无论是水花落下的声音,还是喷泉与爆布多姿的外观,对生活在城市住区的居民来说,都可以营造出和谐的环境,带给人心理的满足。水景设计从水源供给、雨水利用,水的净化,再到水景的形态设计和维护,都需要生态设计的思想方法使得住区水景在满足健康标准的要求下,采用节水、节能的方式,更好的发挥其效益和功能,为住区居民带来美妙的视觉景观和心灵享受。

2. 健康的空间环境与景观设计  

- 人的行为与心理分析 -

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如物体的形状、颜色、气味、质感等,而且也能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和变化。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人们在使用空间时带有某种心理倾向,并不是随遇而安,不符合这种心理倾向的空间也不会产生吸引力。这种共有的心理倾向表现在对空间的需求上,称为空间使用方式,包括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公共性空间、私密性空间与领域性空间。[13]

- 健康的行为空间建设 -

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如物体的形状、颜色、气味、质感等,而且也能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和变重视空间的可达性,可达性设计强调的是无障碍设计,以及如何使活动更加便捷的设计。其次,要满足合理的行为习性,行为习性可通过人与特定群体、特定时空相联系的活动模式或倾向,经过社会和文化的认同,久而久之变成人为习惯,经常下意识地体现在行为之中。并且要在社区环境中,提供部分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形成不同层次的户外空间。最后,要注重加强空间的生气感。[14]

3.健康的社会环境与景观设计

人是社会的人,住区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更是一个社会环境。很多发达国家提出的“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便是将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应将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把个人的需求与社会的存在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为此采取相应的对策。住区除提供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外,还应为居住者提供如下的社会功能:(1)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互助。(2)提供感情上和思想上的交流。(3)提供行为上和道德上的约束。(4)提供闲暇的消遣和健身、保健等设施。[15]

城市社区健康景观设计原则

将健康理念引入城市住区的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的一大趋势。健康景观设计以使用者的三大需求为出发点,结合生态设计思想、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营造体现使用者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的人居环境。在进行住区的景观设计时,应注意生态性、人文性、趣味性等原则的综合运用。从而应遵循生态性原则、人文原则及人性化原则、趣味性原则、心理适应原则、行为适应原则以及社会适应原则。[16]

产生问题

研究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揭示社会发展给自然环境与人类本身所带来的诸多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在深刻剖析其利害轻重的前提下,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即可以合理引导、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保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态的健康发展,以及满足社会环境健康发展的需求。该如何如何将健康理念引入园林景观,从而引发以下思考:
(1) 如何减少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生态的完整性。
(2) 如何增加使用者从视觉上和身体上接近自然的机会。
(3) 如何建立一个积极的生活环境,在一个住区休闲环境内提供多种多样,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能力人的活动空间。
(4) 怎样提供人们聚会和社会交往的契机,让居民能够经常沟通。
(5) 怎样建立空间的控制感和私密性。
(6) 如何才能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休闲环境。
(7) 如何在住区环境建设上尊重文化传统和地域个性。

社区健康景观设计与营造实例

- 项目背景 -
项目用地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礼嘉组团,所在片区规划定位为国际商贸中心区,将成为未来两江新区的新形象窗口、商业中心和总部基地。

-  场地分析 -

场地涵盖部分山体,整体地势自东向西下降。城市主干道包围场地,交通便利的同时带来噪音问题。1号地内住宅将场地围合成相互独立的庭院。从对场地现状的分析,讨论出方案设计问题:如何衔接被切断的自然山体?如何解决城市主干道带来的噪音干扰?如何连接1号场地内各个独立的庭院。
- 场地处理 -

回归到重庆本身中去寻找答案,这是一座生长在山脊之间的城市,山塑造了重庆,重庆人又塑造了山,在山的进退之间,便产生了生活。从而在山脊的回归带来了生活的回归。按照原来的模样,社区与山脊没有任何关系,希望能够恢复山脊,让它成为社区的一部分。最终在场地的处理上将坡地转换为许多台地,并用平缓的步道和丰富的步道将山脊转变为活力的场所。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有趣的地形景观,如儿童游乐场、种植台地、户外阅览室、架空登山道以及户外剧场。

- 使用人群 -
(1)原本生活在渝北多年的老重庆,随着新生命的到来,会更换到更大的房子,好让父母能帮忙照看。丈夫与妻子追求有品味的生活环境,同时希望父母和孩子能在社区里舒适的生活。他们需要服务全年龄段的配套设施,配有绿意盎然的景观环境并追求亲近友善的社区氛围。
(2)对于想要改善住宅的夫妻,他们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偏爱得体的人文氛围并希望享受繁华的城市生活。
(3)对于独居的上班族来说,他们喜欢新潮的理念和设计,喜欢充满互动的公共空间并且追求生活的便利和多样化。
- 设计策略 -

在社区空间中进行自然生活的回归,基于场地搭建可持续系统,提供雨水利用以及风力发电。打造触手可及自然的山林社区。通过恢复山脊,引入自然景观地貌,同时利用现有高差条件,构建社区内的雨水回用系统。在社区艺术中进行城市生活的回归,将繁华便利的城市生活引入社区,艺术化的空间作为户外事件场所。在社区互动中引入健康生活的回归,提供健身系统和儿童游乐,通过连续的慢跑系统及沿路老年康复、健身和儿童空间,串联各个庭院的同时增强社区互动。

总结

人体健康已不再只局限在医疗方面的健康,它不仅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的健康,还包括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健康。此外,健康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人体的健康。景观设计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使用者的需求为设计出发点。因此,如何将健康理念引入景观设计成为当今及未来景观规划设计界的一个课题。
住区环境的营造必须根据健康景观“三元素”的特点与要求进行有机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即健康的生态环境、使用者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环境健康,形成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使用者健康的保持与恢复需求。在对健康景观“三元素”进行逐步剖析和研究后,提出健康景观设计原则。健康景观设计必须遵循七大原则:生态性原则、人文性及人性化原则、趣味性原则、生理适应性原则、心理适应性原则、行为适应性原则、社会适应性原则,方能达到“三元素”对于使用者健康要求实现的目的。
在对“三元素”进行健康景观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健康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括使用者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交、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环境塑造;并且单单依靠景观手段,是难以让使用者得到全面的健康,因为它涉及到医疗、社会、环境以及其他各个部门协调的问题。健康景观其实是一门复杂而又综合的“大健康”景观设计科学。

参考文献:

[1]郭峥,从“健康住宅”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5.

[2]Stigsdotter,Ulrika.LandscapeArchitectureandHealth[D].Sweden:SwedishUniversityofAgrieultural Sciences,2011.

[3]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2年版)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荆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间空间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5]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重印版)【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6]BedardMary.HealthyLandscapes[D].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ia.2010.

[7]扬·盖尔.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8]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居住与健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0]邓运川.赵雪莲.园林植物在治理空气污染中的应用[J].国土绿化.2005,16(5):42.

[11]部惠鑫.建筑舒适的生态住宅小区声环境[J].华中建筑,2003,21(4):81一82.

[12]杨京平.田光明.生态设计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3]Virgina MeGrath Salam.Healing Garden: Design Guidelines For Landcape Arehitectures [D].TheOhio State University,2010.

[14]张渝文.城市夜景照明光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J].灯与照明.2008,32(1):27一29.

[15]周惆.城市夜景照明光污染问题及设计对策[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4.

[16]刘少宗.景观设计纵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