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地产商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

来源: 中国房地产网   时间: 2019.12.14  打印本页  分享:
如何让企业更有效率、城市更有活力?
       如何让企业更有效率、城市更有活力?

       “如何让企业更有效率、城市更有活力?——把建设强度降下来,让人在里面舒适宜居,同时留下百年建筑作品。在这背后,数字化是穿透的方法和手段。”

       12月4日,由中国房地产报、中国房地产网、中房智库、中国住交会组委会主办的“绿中国•芯地产 CIHAF2019第二十一届中国住交会”在北京盛大召开。会上,当代置业执行董事兼总裁张鹏,解读如何数字科技焕新城市人居。

       房企要从“地产商”进阶为“城市商”

       “绿色建筑已经成了行业必谈的主流趋势,伴随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的高能耗,城市管理过程中一系列的城市病,我认为需要把‘城市商’的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张鹏解释,“简单来说,地产商进入到任何一座城市,都要走“赋商”的道路,而不是给城市注入太多无效能源、无效能量和无序管理。”

       那么,地产商应该如何承担起“赋商”的责任,找到自己的利器和策略?

       张鹏列举了一组城市化数据,2018年,全球约有35亿人居住在城市里;到2030年将达到50亿人,而根据一组近期监测的数据,140万新增城市人口中,有60%-70%都是中国从乡村小城镇进入到大城市。这背后的技术逻辑,包括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的不断迭代。

       另外,今年以来,张鹏去新加坡考察了3次,汲取了当地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国家过程中的很多经验,其基础在于链接、收集和理解。

       “在链接上,新加坡对大小街道进行了“格子”般的管理,装满5G、4G传感器;在收集上,当地对医疗、养老、交通、商业、政府服务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在理解上,即分享、变现国家的监控和管理。”张鹏补充到,中国在2018年也提出了“数字中国”大战略,由各个城市因城施政,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家数字互联产业运营商,当代置业一直在思考,既然规模已经很难跟头部企业追逐,那就必须要做转型升级。

       “所以我们提出了三个途径,要从建筑端侧,社区网侧,城市云侧,把数字化商业应用彻底搭建起来。”在张鹏看来,想要实现这种数字技术转型,企业有两条道路,一个是“硬科技”, 即最后呈现出的建筑产品,包括BIM应用、物理仿真与后期应用,在图纸建设河应用阶段都是可追溯、可操控的,与此同时,在构建安全数据库的前提下,这些技术系统是互相打通的;另一个是“黑科技”,借助 AR、VR、区块链等技术,但又不仅仅是技术应用,而是让建筑有大脑,社区有大脑,城市有大脑,最终成为可变现的商业模式。

       地产商参与城市建设的三个维度

       “具体来说,地产商参与到城市建设,需要从三个维度出发,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在张鹏看来,多数地产企业追求拿地、卖房上的数据反馈,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上看,这种做法没有问题;但从客户消费需求变化上看,却没有融入到全周期建设。因此,房企还需要从多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是数字建筑。张鹏表示,建筑产品既是数据传感器,又是数据中转站,与此同时,不管绿色建筑还是智慧建筑等,本质上同样属于低耗能建筑。而在长江以南的地方,对于冬季供暖,隔热降噪等,如果在设计图纸的时候就考虑进去,令人住进去五年、十年还能追溯调节,可以大大降低维护成本。

       另外,以魔镜系统、智能化床垫、智能化桌子为代表的家居系统,在技术实现上问题不大,难的是把他们集成在一起,实现产业化,只有这样,才能适配用户的需求,不会令技术绑架生活。

       第二是数字家园。“开发商手里最多资源其实是社区,当大量的社区交付出去以后,房企能不能‘以终为始’?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个尝试,从商业场景、幼儿园,联合办公到适老产品,社区运营是可以越来越有活力的。张鹏补充到,“目前当代置业还解决了一个难题——把社区里的安全,危险源识别,高空抛物等所有要素,集成到一套数据上。”据其介绍,当代置业联合VR、AR技术推出了这项产品,已经运转了大半年,体系上线后,物业公司节省了15个人工。

       第三是数字城市。“每个地产商,不管大小,都是城市进化的重要经历者,要自我约束,自我进化,要知道一座城市百年来经历了什么,对城市数据进行汇聚与融合,参与城市建设的过程。”他进一步解释,对于地产企业而言,除了交付出去建筑产品,还要同时把产品在数字世界中‘模拟’一遍,借助算法提前掌控成本和运维。他对此列举案例:“这一年,当代置业跟二百个城市签了战略协议,并且推出‘数字孪生城市’平台,供政府参考使用,解决城市管理的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给交通拥堵地区做分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