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愷:我的绿色建筑观

来源: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  时间: 2016.12.28  打印本页  分享: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12月17日召开的两岸绿色建筑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作出了《我的绿色建筑观》主题演讲,通过四大策略展开讨论绿色建筑今后的发展,以及将要面临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公司名誉院长、总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12月17日召开的“两岸绿色建筑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作出了《我的绿色建筑观》主题演讲,通过四大策略展开讨论绿色建筑今后的发展,以及将要面临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


       崔愷:很高兴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有关绿色建筑的想法。今天新的建筑方针最重要的两个字在我看来就是“绿色”,这是新的方向。我多次在不同的绿色建筑的论坛当中,以及在相应的一些研究和设计工作当中,从绿色建筑
重新思考我们这么多年来在设计上的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城市的生态环境规划角度,从很多建设指标和用地指标的角度,以及从建筑的长久的寿命的角度,来衡量我们今天谈的绿色建筑,如何能够有效地落到现实当中来。实际上中国大陆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甚至在很多地方都是比较铺张的,规划的铺张、建筑标准的铺张、建筑规模的铺张,包括在建造过程当中不切实际的压低造价,减少建筑的寿命,都是非常不绿色的。

       现在工程技术界都在重新反思绿色建筑的发展到底怎么样,以往我们有一种口号,用绿色带动产业发展,换句话说,主要讲的是生产,要使得建筑绿一点的材料。大量的劣质的保温材料、大量的耗能的太阳能板、大量的在节能方面有好处但是生产过程当中有大量能耗的产品,都要尽量减少。一方面说绿色,但是一方面看上去还是一个新的行业的发展,赚钱的事情还是放在前面。国家在这方面有新的认识。

       这是我们最近参与的一个课题,由中国工程院沈院士牵头的一个绿色土木工程的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其中参与了一些。我给大家简单看一下,我们在绿色设计的新理念和实施路径,这是我们最近正在赶写的一个小的课题,说的很多还是现在现实当中的问题。

       另外一件我们比较着急的事情是《民用绿色建筑建设标准》。现在大陆的情况是,绿色设计的标识很多,但是绿色运维的,最后能够验收的标识很少。现在国家有关部门也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绿色仍然是一个需要去标榜的状况,还是说应该把它变成是必须执行的标准。我们集团承接了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的课题,一个标准的编制,我也在牵头做这件事。这个标准要求一旦明年能够顺利通过,就能够使这个建筑的立项审批、可研的研究,包括国家一些相关资金的拨付,都会按照绿色建筑的要求,公共建筑、政府建筑都会按照这个要求。

       比如在不同地域环境下,人对气温感知的能力,能不能把原来全国统一的空调设定温度进行调整,一些新的东西都要纳入到标准当中来。还有资源集约,这也是一大项。主要是跟使用的新型建材,如何能够减量化、轻量化,都有指导。后面都有条款的说明,还带一些指标和更详细的规定、表格,将来能够来操作。

       还有运行维护。现在政府在推广在建设上给出的资金都是建设资金,建设资金还一压再压,实际上运营这块完全没有钱,这是不合理的,对绿色建筑来讲最终靠的是运营,如果做得再多,说得再好,如果运营当中不能够有效实施,没有这方面的管理和投资,实际上也就没有办法来真正达到绿色建筑,所以这些我们也提出来相应的一些条款。
我自己主要是做设计,在设计当中对地域文化、对自然环境的结合,实际上是对本土设计基本观点提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一直在讲,自然和人文环境。今天是绿色建筑的主题,所以我主要讲自然环境和节能减排这方面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修院长刚才已经讲到我其中一段话,少一点、多一点。但是对绿色建筑,又多了几条。
      
       少扩张多省地,节省土地资源是最长久的节能环保。城市迅速扩张当中,有很多土地资源的浪费,造成交通能耗很高,不光是人的上下班时间,大量的货运运输,很多市政管线,都造成了大量的耗费能源。做紧凑型的城市、紧凑型的发展是最重要的。

       少人工多自然,适宜技术的应用是最应推广的节能环保。

       少装饰多生态,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人性化的节能环保。

       少拆除多利用,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能环保。

       这样四个自我的要求,也是我们在设计当中经常跟业主去游说,怎么用这样的理念,跟今天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我们的设计伦理怎么能够结合起来。

       下面我就结合案例,简单地说一下我们因为有这样的原则,所以我们要采用这样的设计策略。

       第一是关于少扩张多省地。我们在北京有一个项目,现在也是马上要开工建设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新校区,实际上对国内很多大学来讲这是一个小学校,虽然很有名。新校区原来选在通州,后来因为北京副中心的建设,所以把这个小学校又调到了怀柔。今天讲的还是通州当时的规划方案,最后我们结合新的场地,又做了新的调整。

       总体来讲,它是在城市疏解过程当中,在郊区建设新校园的机会。用这种一般的校园的大图形、大构成来做,实际上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期只是一部分。新区的建设和校区的建设都有这种情况,因为采用了远期的完整的空间构成,但是在近期很多年里面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当时觉得是不是可以重新想一想。占地不大,500亩地。

       另外一个感觉是,建筑和环境的比例不太好,因为场地不大,把建筑沿着周边做,里边的绿化在北方的环境当中也不是很有效,所以能不能重新再考虑。

       后来我带领团队在中标以后,重新做一个紧凑型的校园。同样的地做完了三期,一期是马上要建的。一下子就把这个建筑压在了一起,留出来更多的体育场地、绿化场地,因为是在郊区,所以跟周边的农田、周边比较开阔的城市边缘地带,能够更好的联系起来。而且电影学院又是明星云集的地方,有剧场、有美术馆,都需要向社会开放,所以我们也希望它变成一个影视的公园,长远来讲,它应该成为郊区的一个开放性的文化、公共设施。

       最后我们的方案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校园。一期是一个超大型的综合体,主要有教学设施、大量的摄影棚、美术馆、大剧场、小剧场、排练厅、食堂、宿舍区、教学区,中间是一个图书馆连起来。还有体育馆,体育馆后来重新做了设计。美术馆、大剧场、电影院、小剧场在这一侧全部向城市开放。从这个门以里是校园内部,学生如果从宿舍出来到教室,完全可以在室内、屋顶上、庭院当中选择不同的道路,里面成为到处可以有交流的场所。看上去像一个集合体的形式。这是三个宿舍楼、三个教学楼,这是底下的美术馆、剧场、电影院、图书馆。

       第二项目也是跟用地有关,原来这个地方的城市建得非常不讲究,因为那个地方相对发展慢一点。为了把这个地省下来,老百姓把自己的家都压缩得很紧凑。我们看到这样的环境以后,给我们很重要的启发,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发展城市,能不能向农民学习,而不是像其他的大城市学习。当时我们看了这个地方的山水环境,做了一些调研,还有很多基本农田需要保护,还有村落的布局。

       我们之前在这个地方已经有了一个规划,是按照城市和景观来做的,也考虑了不少景观,把现场当中很多小的山包都留下来了。但仍然是城市形态的布局方法。我觉得还是有点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城市,这么做完以后看起来不错,但是在建设当中会出现修完了大马路,到处去零散的进行建设。很多年以后可能还不一定能够实现这样的梦想。所以在策略上也需要做一些新的思考。

       我重新画了一张草图,提出了“蔓藤城市”的想法。换句话说,还是在老百姓选择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去提升这个地方的城市功能,增加容积率。剩下的地方就更多的把农田这些景观都留下来。所以当时提出来的策略是,城景共融、组团布局、功能混合、自由路网,开发模式也希望是小尺度、高密度、渐进式的。梳理完以后,整个路网就完全按照原来村子的位置,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改造,把它变成一个城市的小镇、小组团,中间让出来原有的景观、农田,都把它保留来。

       在这样一个自然风景非常好的,经济发展没有那么强势的地方,我们同意它发展,但是发展模式应该是可以探讨一种新的渐进式的发展,而且能够以更紧凑的、节地型的形式来发展。我们当时做了一些研究,因为像这样一种模式,颠覆了以往的规划,当然也得到很多当地政府领导的质疑,就是我们建设用地都没有了,这个容积率可能做不出来,没法做它的土地平衡,资金的运转都有问题。

       策略之二,少人工多天然,适宜技术的应用是最应推广的节能环保。

       一个是厦门的项目,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一个是在敦煌,刚才修院长已经介绍了的项目。

       厦门是非常好的自然环境的滨海城市,当时海沧在滨海的地方做一个CBD的发展,其中启动项目是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项目,是商务办公、酒店、展览的族群。一侧是内湖,一侧是海。当时我们到现场看以后特别受鼓舞,非常漂亮的风景,特别希望能够用有特色的建筑语言去符合这个风景、符合这个城市的特点。所以做了一些联想性的研究。实际上总的来讲,在飞机的航线下,这个地方限高是150米。但是这部分因为非常窄,所以当时的限高是20米左右。后面这些地方都是按照150米左右的限高来做。

       我们想到如果一个低的群房,再加上一个高层也是可以的。但一般厦门的建筑都是很多的塔楼、板楼,形态上和空间上都缺乏很有活力的创造。所以最后我们研究下来,把低的和高的形成一种重构。这个建筑从厦门本岛可以看到,很重要一点是它的轮廓线非常具有识别性。

       开始还是从城市设计角度考虑问题。后来我们逐渐转向从绿色建筑角度考虑。我们特别希望在城市布局上能不能提供更好的、开放性的,像通风、景观等环境,能够给城市带来很好的城市活力和空间。所以整个设计慢慢从开始做建筑的造型,慢慢变成了做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包括外部的景观、环境。这就是当时的大的规划的构想。

       在建筑本身上,厦门很多玻璃幕墙的建筑很多,能耗应该很高。我们就结合传统的地域建筑都是有很多的挑檐、大屋的民居,能不能把它跟高层建筑结合起来,所以我们最后每一楼层全部都用挑檐,把阳光、遮荫的问题解决了。又因为从低到高的过度,这些低的地方的挑檐就逐渐的伸展出去形成平台,所以很多平台也是我们这个建筑当中的特点。很多的休闲活动,办公人员的休息和交流活动都可以在室外。所以这基本上是这样的想法。

       这是在屋顶的平台看到这栋建筑。这栋建筑因为挑檐很多,工程量很大。今年厦门经受了一次特别大的台风,特别担心,这个建筑没有建完,玻璃幕墙没封闭,会不会有很大的损坏。那天早上一早我就打电话给甲方,我问有没有问题。他们去看了之后,回电话说,我们工棚都吹倒了,但是这个房子没有损坏。后来厦门日报还专门登了一版,没有建成的建筑,在台风当中零损耗,还表扬了一下我们这个建筑的质量。

       这个建筑在总体的规划布局上,包括自然采光、天窗、中庭设计上,都有一些绿色建筑设计的团队给我们做了一些评估。这是其中一栋楼,EF地块的一栋楼,夏热冬暖地区的方案做了研究,透水铺装等等,都是我们在全程落实绿色建筑策略,这个项目也是建设部绿色设计三星的最大的项目。高性能的空调系统、围护结构、节能照明等等,都是跟相应的绿色建筑标准能结合起来。适宜的节水技术,也是我们一大亮点,因为厦门一个是要少用淡水,所以我们空调系统用海水源热泵,同时在整个场地上做到很多的雨水收集、利用、回灌策略。这是当时项目当中的自我评估。这个表是最后具体达标的状态,我不展开讲。

       这个项目在明年基本能建成,现在进入了内装修阶段,所有绿色设施业主也都非常配合,基本都一一落实。我们还很关心后期的完成和最后的运维,希望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而且从外观来讲,建完以后应该是越来越绿,我们希望整个平台上都有大量的绿化。

       敦煌莫高窟游人接待中心。这是另外一个气候区,夏热冬冷。我们这个游客中心一万平米左右,主要是为了保护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

       整个建筑是低矮的,一层为主,局部两层。用的混凝土现浇的技术。在绿色建筑方面也有相应的一些策略,一个是因为它很矮,铺得很开,所以屋面防辐射是很大的一件事,我们当时做了双层屋面、通风,这部分降温的效果还是很好的。高侧窗采光,这个地方辐射热很厉害,如果开天窗的话,势必会造成很多热量进入建筑。然后是地道风,这个地方很干燥,只要遮荫风就可以冷下来。用地道风降温,基本解决了大空间的空调。只是在电影院里,有专门的空调系统。用水砂石做的建筑外围护。这是通风槽,解决了减少能耗的问题。

       这是自然通风的送风口。也是地板采暖,所以看不到太多暖气,这个地方冬天很冷,暖气是用地源热泵来做的。
建好了之后,我们专门请绿色建筑的团队去做了一些调试。这是地下的风道,这是出风口的调试,进风量的测算。这是通风屋顶的测试,看看怎么样来达到降温的要求。这是地源热泵系统的调试。经过调试以后,确实达到了绿色节能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还想有条件的话,看能不能申报绿色建筑奖。

       策略之三,少装饰多生态,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人性化的节能环保。

       我介绍三个项目。其中重点介绍我们院的新办公楼。

       一个是我们在徐州做的图书馆,前两天在那开会,我又回去看了一下,使用状况很不错。是一个不太大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我们结合场地上的自然高差和环境保护,把底层尽量做得架空,让空间能够融入校园环境,而不是封闭的建筑。在上部结合不同的层的错动,增加了很多屋顶绿化,所有建筑外围都有绿化的花草,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很不错。所有的桌椅、阅览座尽量靠近外窗,这也跟潘先生说的图书馆,大家阅览的习惯,沿窗的座位最好,因为不用人对人,直接看到外面的风景。这部分的座位确实特别受到欢迎。

       包括自然通风、架空层里面形成的穿堂风,对建筑底下的公共空间,可以起到空调的作用。我们只是阅览室、报告厅有空调,其他地方都取消了空调。

       当时为了使它能够减少装修,所以我们做了精致化设计。这是全专业用BIM来做建筑,尽量不做外装饰,所以最后做完了就是清水混凝土,再加上选择性的遮阳格栅,地面上面有花草,有很多遮荫空间。

       不过很可惜的是,我这次去他们学校,他们已经郑重跟我承诺,明年开春就要种花,他们觉得这个房子干干净净,不存在在这里面种花。我们都配了上下水的条件,来种花。但是已经两年了,他们没有种。所有这部分都是有侧窗、通风,所以没有空调。

       我们在德阳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是汶川地震以后,国际奥委会捐款捐赠的学校。我们设计的时候也是希望结合地域环境,提供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把一个原本是体育运动学校,是封闭管理的精英式的训练,我们把它变成了一个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所以这些球场都是向城市的街道开放的,学校的设施只是一个局部,其他设施都可以跟系统共享。

       德阳是一个小城市,我们也希望这些设施能够让普通老百姓用得起。不要变成很多城市那样,场馆都是竞技型的、封闭的设计。而我们是开放的设计。像乒乓球馆、羽毛球馆,我们都是开放式的立面,使里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空调能耗。这是游泳池,他们原来说要建一个游泳馆,怎么算钱都算不下来,我们后来建议建一个相当于游泳馆的室外游泳池,就上水和下水有盖,中间是敞开的,基本能达到像游泳馆一样,游完泳上来不用淋浴就可以走到更衣室,也可以解决游泳池相应的能耗问题。这是清水混凝土打的立面。这个场馆都是低围护的,得到了老百姓的喜欢,租金也很便宜。

       这是中国建筑设计院创新示范中心,也很局促,就在这个院后面,现在正在施工。我们现在在这个楼的地下室,这个项目是在西侧。周围有很多住宅,所以要做到对阳光遮挡的避让。最后的方案是一个很特别的办公楼,因为要不能影响这个住宅一层的采光,所以一下子就把这个楼切削了一半,变成了三角形的楼和另外一个三角形的楼的组合。我们对日照影响等等做了评价。从节地角度来讲,确实非常充分,地下做了四层地下室,地上是到60米高。因为这边是要做层层的切削,把日照让出来,所以我们等于在这边做了每一层办公室出来的平台可以活动,包括球场也都利用在屋顶上,还有职工的健身房。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下面的平台。里面有中庭,中庭可以减少里面的能耗。这是对周边自然通风的分析。

       这是平台,我们把它叫做行为节能,很多年轻人在里面办公,我们希望他们办公的间隙,还可以出来有茶歇、聊聊天。我们的食堂在地下,中午吃完饭之后可以通过室外楼梯走到不同的办公区,还可以看看楼下的年轻人打球。我们引导年轻人步行爬楼,当然老人可能不行。我们把整个屋顶系统建造成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的策略。包括屋顶一部分的绿化。包括外墙当中的垂直绿化的设计,还有一些遮阳的设计。

       屋顶绿化、垂直绿化体系、外遮阳、强化自然通风的措施,陶板外墙系统,也是可降解的材料。还有再生能源的利用,有屋顶的太阳能,因为这里有健身房,有洗浴的功能,还包括社区共享,屋顶的步行系统。

       这是将来要盖好的样子,再过几个月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形态出现。这是朝南的面,这是玻璃幕墙,因为中间有其他的楼,所以会暗一点。其他的都有遮阳的部分。还有格栅,防止西晒的功能。

       这部分的室内空间,从空间到材料,也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吊顶、装修,但是也回避不了。所以这里面还是有非常丰富的一些设计的呈现。包括材料系统,再生材料、吸音材料、环保地板,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互补充,室内绿化。这是大厅,里面也是呈现出不同的技术集成,跟外部的建筑能够呼应起来,有一些陶板能进到室内。这是中庭,顺着这个平台一层一层往上走。

       我们在西安有一个大华纱厂,1935年建厂,在大明宫遗址公园旁边,七年前我们接受的项目,给它做了一个工厂的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当时的破败工厂也没有迁走,所以大量的厂房建筑留下来,要进行改造。当时做过不少的研究。现在基本上属于部分的投入使用,餐厅、艺术活动都有了,小酒店也开了,大的商业还在进驻当中。

       这是整个加固改造完的厂房,基本上可以看到大明宫遗址公园。这个厂房能够保下来,还是得益于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保护,因为遗址公园保护的建筑地带就在这个厂房一半的地方,如果要把它拆掉,这个地方有一半多的地方是不可以建房子的。所以后来政府想一想,算了,别拆了,就把它留下来。如果能拆的话,就像对面那样,就全部都盖起了房子。

       我们做了一些改造,把天窗重新进行加固整理,也结合商业做了一些新的采光天窗的系统。里面增加了一部分新的空间,有新的材料和老的厂房形成对话,这是一个老的办公楼,把它加入了一些小的设施,形成了一个酒店,现在用得也是不错。这是锅炉房,旁边的煤厂我们收拾出来,成为了做社会活动的地方。

       现在绿色建筑当中少拆除多利用受到了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抗震规范在不断升级,所以造成加固是一个成本非常高的策略。很多时候甲方和施工单位都会说,还不如拆了重建。这也是我们对新的绿色建筑方面提出的要求,能不能把现有既有建筑的加固做得比较经济和巧妙,像最后做这个比较昂贵,几乎是用钢结构做了一遍,等于大部分用沾钢和梁柱。外墙是装配式的,如果把它拆下来,对整个结构都有影响,所以后来也没有再拆除,就是在外面做一些新的悬挂式的陶板体系。把它做了保温。后来立面进行更新。

       总体来讲,在绿色建筑当中,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一般的大家一说绿色建筑,首先先想到太阳能,再想到地源热泵。实际上对建筑师来讲,应该渗透到所有方面,是用一种对环境的善意、对借鉴的中国民族传统进行回归,用这种态度去做绿色建筑。所以处处都可以是绿色,不见得是看着种了花、屋顶花园、看着太阳能板,才知道这是绿色。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自己的绿色建筑观。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