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邦:“可持续”是城市更新的核心要义

来源: 澎湃新闻  时间: 2017.05.28  打印本页  分享:
  对设计师及规划者而言,城市更新对上海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设计师及规划者而言,城市更新对上海的发展至关重要。瑞安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规划发展及设计总监陈建邦曾参与规划设计上海新天地,对于城市更新有丰富的实践与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城市更新需要尊重城市固有的肌理,并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进行。

 


上海新天地成为中国城市更新的经典项目
 

       “街道是活泼的,有生命的,城市的魅力来源于此”
 

       1980年,陈建邦第一次来到上海。那时,他作为交换生来到天津大学学习,并跟随老师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
 

       “当时我经常骑自行车在衡山酒店和外滩之间来回。上海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某个地标,而是各种街道。街上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街道是活泼的,有生命的,有人文气息的。”在陈建邦看来,上海今天的活力仍然来自街道,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年代的建筑让上海的街道充满魅力。
 

       1997年,陈建邦再次来到上海,参与了太平桥改造项目,见证了上海新天地的诞生。
 

       陈建邦告诉记者,设计新天地的过程遇到过各种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是由于没有经验。我们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师,但大家对于如何改造上海的石库门房子都没什么经验,每天都在摸索。”
 

       虽然改造过程不简单,但陈建邦很高兴地看到如今52公顷的上海新天地社区成为中国城市更新的经典项目。
 

       在陈建邦看来,新天地社区的成功得益于三点:尊重道路肌理,丰富街区功能,发展公共空间。
 

       “在规划时,我们就决定保留原先的路网,并且不拓宽地块。”街道的肌理得以保留,街区的功能却在改造过程中得到丰富。“我们将单一的功能变成多样的功能,将小区变成社区。在这样的社区中,你不仅可以居住,还可以工作、购物和娱乐。不仅如此,我们在规划之初就将新天地定位为国际化社区,便于世界各地的人在此生活。”
 

       陈建邦告诉记者,公共空间的设计在新天地项目中同样关键。“城市由不同功能、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社区组成,公共空间则将它们连接起来。”
 

       陈建邦所说的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与街道,在他看来,这些空间的设计都应以人为主。“公园应该给人安静的环境;广场的尺度要依人而定;街道除了将各个社区黏合起来,还要便于人行走。”
 

       “文化保护与商业发展相辅相成”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与商业的碰撞无可避免。有人认为,保护文化和发展商业是矛盾的。在陈建邦看来,文化保护与商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每一座建筑都有它的功能。住宅、酒吧、博物馆……各有不同的功能。如果为了保护文化,把所有的建筑都做成博物馆,对一个城市来说,这是有利的吗?能否带来活力呢?”
 

       根据陈建邦的观点,保护文化与发展经济相结合,才能提升城市的吸引力。“过度的文化保护会让一个区域沦为功能单一的区域。对我自己来说,如果一个区域处处都是博物馆,那我对这个地方是不会有太大的兴趣的。”
 

       陈建邦告诉记者,街区应该拥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建筑在不同的时期也拥有不同的功能。“房子的功能应该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该去限制这一点,建筑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这对城市来说才是重要的。”
 

       在陈建邦看来,文化是活生生的,而建筑是一个外壳,一个载体,“建筑物里面是真正的历史的一小部分,毕竟原来住在里面的人已经不在了。我们应该允许用不同的手段去激活不同的历史建筑。”
 

       新天地作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在平衡文化与商业的关系上有不少可借鉴之处。为了保留这一地区的文化形态,陈建邦及建筑师们不仅在整体规划上保留了路网与区块界限,还在细节处做了各种努力。“仅仅就如何保护砖块,就有很多讲究。当时的石库门房子已经有了80年左右的历史,建筑是砖木结构的,没有石块牢固,动一下可能就会烂掉。我们把能够保留的砖都保留下来了,没法保留的只能将其拆掉,用新的砖块重建。为了将砖块拼回原样,也做出了很多尝试。”新天地的商业就是在这样的建筑中发展起来的,商业和文化因此而融合。
 

       “希望人们来新天地的时候,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也不会把它当成1920年代的事物,而是将其视作一个有历史感的地方,是多个年代建筑的融合。这样才会有意思。”陈建邦告诉记者,他希望人们来到新天地,会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是平易近人的。
 

       “一面开发,一面康复,上海是典范”
 

       在参与新天地设计之前,陈建邦在美国生活了20年,如今,他在上海也生活了20年。对于国外与国内在城市更新方面的不同理念,陈建邦有不少见解。在他看来,中国在城市更新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国外学习,而上海则处于中国的领先地位。
 

       “中国的城市发展非常迅速,由此带来了与国外截然不同的城市更新特征。”陈建邦说,由于中国的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人们往往觉得“新的东西要比老的好”,因此,在规划城市时,常常会进行大规模的建筑拆迁,令文化受到破坏。“不过,上海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保留老建筑,比如弄堂和石库门房子。”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会变得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种种问题。“城市不断扩大,不紧凑,道路太宽,交通和道路会变得没有活力,在基础设施上也会耗费更多。现在上海已经不再扩大了,开始注重城市的‘紧凑性。’”陈建邦认为,应该由公共交通和步行来主导城市规划。“以小汽车为主导而规划的城市非常昂贵,还会引发污染问题。如今上海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地铁已经非常便捷。”
 

       陈建邦告诉记者,无论是对老建筑的关注,还是对公交及步行的重视,都是源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从狭义上说,要保护环境和文化;从广义上讲,我们需要在更新发展城市的同时,避免用完我们的资源。要将已经使用过的土地重新利用,或者拆除,或者保留,并更新其功能。”在陈建邦看来,“可持续”是城市更新的核心要义。
 

       对于如何让城市得以可持续地发展,陈建邦提出了“康复城市”(healing city)的概念。“我们需要发展,也需要将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破坏的东西修复起来,比如环境、建筑、生态和文化。城市更新应该是一面开发,一面修缮,这样的城市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在这一点上,上海是中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