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发展新引擎

来源: iGreen  时间: 2019.01.05  打印本页  分享:
绿色金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答案,它能加快建筑向绿色化转型,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而且还能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专访中国投资协会会长杨庆蔚

    在节能减排方面潜力巨大的绿色建筑领域,人们正在积极求索——什么才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新引擎?绿色金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答案,它能加快建筑向绿色化转型,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而且还能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人类的生存发展往往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当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开始致力于对环境进行修复。不过,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尤其是在节能减排方面潜力巨大的绿色建筑领域,人们正在积极求索——什么才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新引擎?

  绿色金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答案,它能加快建筑向绿色化转型,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而且还能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绿色金融这台引擎将如何助推绿色建筑发展?放眼全球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呢?就此,《环球》杂志记者对中国投资协会会长杨庆蔚进行了专访。


绿色建筑成绿色金融支持重点

  《环球》杂志:世界银行预计,到2030年前,若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70%的潜力在建筑方面。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绿色建筑是否将成为绿色金融的重点支持领域?

  杨庆蔚:2012年,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国家对绿色建筑实施补贴:二星级绿色建筑补贴标准为45元/平方米,三星级为80元/平方米;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5000万元。

  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中明确将绿色建筑发展、建筑工业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和低碳省市试点、低碳城(镇)试点、低碳社区试点、低碳园区试点的低碳能源、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及碳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列为重点支持项目。

  而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还规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放宽至80%,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不受发债指标限制等。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门又共同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覆盖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等各领域绿色金融体系,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由政府推动,并发布政策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绿色经济体。

  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龙湖地产旗下公司发行40.4亿元的绿色企业债券,所筹资金均用于节能环保效果显著的绿色建筑二星级标识项目,这也是首个在中国国内成功发行绿色债券的房地产企业。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12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已将绿色建筑包含进去;银监会2015年发布的《能效信贷指引》也将建筑节能纳入绿色信贷重点支持的范围。应该说,绿色建筑已成为中国绿色金融的重点支持领域。

  《环球》杂志:在中国,绿色金融对绿色建筑的评判是否已有明确标准,这个标准是怎样的?

  杨庆蔚:目前,绿色金融机构对于绿色建筑的评判没有专门的标准,但是早在2006年原建设部便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5年修订后的最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大指标对建筑项目进行评价,最终从高到低分为绿色建筑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认证。

  目前,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要求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应实现全装修,同时考虑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绿色建筑运营标识两次认证,修改为绿色建筑预认证和绿色建筑认证一次认证的两个阶段,如果最终拿不到绿色建筑认证,那么绿色金融机构可以对获得绿色信贷、成功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进行高额罚息。

  此外,绿色建筑在其他国家的评价标准也比较完善,如美国LEED分为认证级、银级、金级、白金级4级;德国DGNB分为认证级、银级、金级、白金级4级;英国的BREEAM分为通过、良好、非常好、优秀、杰出5个等级。据我了解,中国内地第一个成功发行绿色债券的房企当代置业,是在香港发行的,募资要求用于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或LEED金级以上的绿色建筑项目。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这种绿色建筑认证机制在两个方面不利于绿色建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一是实行等级标识评价管理,但没有对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效果进行量化评估,这样无法体现出绿色建筑对于节能减排的真正贡献,不利于金融机构针对绿色建筑节能收益推出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二是绿色建筑认证为建筑开发商自愿申请评价,部分开发商为获取绿色建筑财政奖励在建筑设计阶段申请评价意愿较高,但并不关心建筑在后期运行阶段的实际节能减排情况,以致目前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获得设计标识的项目数量较多,而真正体现绿色建筑实际效果的运行标识项目少。这不利于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支持。


绿色金融的支持和制约

  《环球》杂志:你认为绿色金融应该从哪些方面支持绿色建筑?

  杨庆蔚:绿色金融分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等,所有的金融产品都可以用来支持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比如在绿色信贷方面,银行在审批绿色建筑项目的相关贷款时,可以采取优先审批的措施,引导企业更多地开发绿色建筑项目,一些有责任有担当的国有大型银行,甚至可以给予绿色建筑项目的相关贷款一定利率优惠。

  另外从消费者买房的角度来说,银行可以对购买绿色建筑房屋的买房人或企业,优先审批按揭贷款,同样可以给予利率优惠,从而激励消费者更多地购买绿色建筑的房屋,甚至租赁时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激励措施。

  其次,国家发改委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及子公司发行绿色债券,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可以积极申请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审批可以走绿色通道,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放宽至80%(相关规定对资本金最低限制另有要求的除外),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不受发债指标限制,在资产负债率低于75%的前提下,核定发债规模时不考察企业其他公司信用类产品的规模。

  最后,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目前中国人保集团与保尔森基金已经在探索建立绿色建筑保险制度,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力度还不够大的一个原因是,金融机构无法确保企业最终开发的项目是真正的绿色建筑项目,如果有了保险机构的担保,金融机构的风险就会降低很多,消费者买绿色建筑的房屋也会放心很多。绿色建筑在设计规划和建设施工中也应该将能源消耗监测体系建设完整,这样建成后节约的能耗和效益就能一目了然。

  《环球》杂志:你认为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杨庆蔚:其一,绿色建筑认证与金融服务缺乏有效对接机制,不利于金融机构开发与绿色建筑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激励;其二,相关约束机制有待完善,不利于金融机构主动支持绿色建筑发展。

  为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目前中国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指引文件,并对经认定的绿色建筑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但是,上述这些政策属于非强制性的指导文件,而且也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激励措施,因此,各省内金融机构基本上没有推出专门的商业性绿色建筑融资产品和服务。

  现有的绿色建筑开发贷款、绿色住房抵押贷款与一般房地产信贷产品,在贷款条件、利率、期限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缺乏与绿色建筑项目的项目类别、标识类型和等级、建筑技术等行业特征相结合,在支持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尤其是在近年来国家加强房地产市场金融调控的背景下,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动力更加不足。此外,消费者更关注商品房的价格、位置等,对于绿色建筑所体现的节能、环保价值认知不够,而由于绿色建筑的购房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在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情况下,绿色建筑难以赢得市场的青睐。

  此外,绿色建筑认证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健全,不利于金融机构精准支持绿色建筑项目发展。

  目前,中国绿色建筑标识信息主要是在各省级住建部门确定的公共信息平台进行公示。在实践中,金融机构需自行到相关公共信息平台查询绿色建筑项目信息,存在查询效率不高、查询主动性不足、查询不及时且容易遗漏等问题,既不利于金融机构高效对接绿色建筑项目以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也可能导致本属于支持绿色建筑的贷款并没有纳入绿色建筑贷款统计范畴,也没有给予优惠信贷支持。


促进绿色建筑结构调整

  《环球》杂志:如果绿色建筑对于投资的潜在需求能够得到绿色金融的充分支持,那么绿色金融将对绿色建筑带来怎样的改变?是否有助于绿色建筑行业的结构调整?

  杨庆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7年)》显示,2015年,仅中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就高达8.5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如果将建材生产、建筑施工能耗等计算在内,中国房地产建筑业总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此外,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达24亿吨左右,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

  此外,建筑装修过程中会产生大量VOC等污染气体,其中产生的甲醛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一类致癌物质,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异常、肝损伤及神经中枢影响,严重的可能引起胎儿畸形,甚至导致白血病、记忆力下降及生长迟缓。

  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和王辰院士曾指出,中国总死亡人数的87%由慢性疾病引起,仅慢性呼吸道疾病所导致的死亡总数就高达11%,癌症占比更是高达23%,其中肺癌位居癌症致死第一位。

  建筑业不光和工业、交通并列成为“三大能源消耗大户”,还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曾有机构指出,全球碳排放量的19.9%来自中国,而中国的碳排放量40%来自于房地产建筑业,相当于全世界8%的碳排放量来自于中国的房地产建筑业。

  如果绿色金融能够充分支持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的房地产建筑业转型升级,走上绿色健康的高质量发展轨道,成为真正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

  《环球》杂志:欧美等绿色金融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在支持绿色建筑领域方面,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吗?

  杨庆蔚:在国外,一些国家主要通过财政、税收等措施,推动银行机构以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为基础,对经过认证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住宅提供优惠利率、低费率的贷款或对开发和建设绿色建筑工程项目设置更宽松的门槛以及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免除一定比例使用税。

  比如,美国设立鼓励发展绿色建筑的“节能基金”,不仅对达到节能标识的建筑进行税收减免,而且为节能住宅提供较低利率的抵押贷款;在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与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合作推出“绿色再融资升级”计划,对拥有10年以上房龄的廉租房屋主提供抵押贷款再融资,要求至少5%的资金用于环保装修。

  在德国,针对购买节能翻新住房者或者对已存在的住房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者,由德国复兴银行提供75000欧元的信贷支持,并按照信贷额度的一定比例进行财政补贴,有效解决企业投资方面的资金缺口问题,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在新加坡,申请融资支持的绿色建筑面积门槛由5000平方米降低到2000平方米。

  在加拿大,针对建筑使用年限更久、节能改造效益更明显,但购置成本也相对较高的商业楼宇,政府对建筑节能改造所实现的节能收益进行贷款补贴,或者建立节能效益基金为此类贷款提供担保。比如,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府与商业房产开发集团合作,发起“绿色贷款”行动,由多伦多气候基金(TAF)对绿色建筑的额外建造成本提供融资支持,并为业主设立绿色建筑节能效益基金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由于绿色建筑节约的能源成本远高于偿还贷款本息的支出,因此,形成政府、开发商、业主与金融机构多方共赢的局面。

  在国外,一些国家往往强制要求新建、出售或出租的建筑必须持有建筑能耗标识,以区别是否属于绿色建筑;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对建筑能耗标识进行广泛、公开的宣传和推广。这种绿色建筑认证标识的宣传、推广方式,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建筑商和消费者的节能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金融机构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绿色建筑项目信息,从而提高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针对性、有效性。

  比如,德国自2009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新建、出售或出租的居住建筑必须出具能源证书,从2009年7月1日起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必须在建筑物显著位置悬挂能源证书,从而有效减少开发商与金融机构、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力推动绿色建筑的产业化和品牌化。

  英国自2007年起要求所有租售的建筑和住宅出具“能源绩效认证(EPCS)”的标识证书,并要求各银行根据EPC的评级调整住房抵押贷款的条件,包括优惠利率、费率减免等,推动英国各大银行及贷款集团发布绿色房贷计划,英国联合金融服务社提供绿色生态家庭贷款,为房屋提供免费家用能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