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方向

来源: iGreen  时间: 2018.12.16  打印本页  分享:
香港监管机构需更新上市企业ESG信息披露规则,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以驱动更多绿色投资需求。
       香港绿色金融市场表现亮眼

       得益于香港特区政府的持续推动,近年来,香港绿色债券市场表现亮眼,绿色贷款市场亦有新的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力助绿色金融发展

  今年1月,香港质量保证局在参考国际及多国标准的基础上,推出了绿色金融认证计划,提高了绿色融资的认受性。2月份,香港特区政府在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将启动金额高达1000亿港元绿色债券发行计划。6月份,绿色债券资助计划启动,向使用香港绿色金融认证计划的合资格绿色债券发行机构提供资助。9月份,“香港绿色金融协会”成立。同时,中国证监会公布绿色金融策略框架,通过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披露指引,确保在港发售的绿色产品可信,借此开拓多样化的绿色投资机会。

  香港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明显加快第一,绿债发行量较去年明显上升。相较于2017年23亿美元的发行规模,今年上半年已有近16笔绿色债券在港发行,规模达68亿美元,为去年全年的3倍。第二,发行主体趋于多元化,涉及香港本地机构、内地企业以及国际组织。其中,内地企业是香港绿色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内地企业离岸绿色债券发行占比和规模从2017年的18%(66亿美元)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40%(52.5亿美元),发行主体从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转变为领先企业。第三,在港发行的绿色债券币种更为丰富,包括港币和人民币等货币。

  香港绿色贷款增速加快

  今年3月,香港本地企业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宣布推出“绿色金融框架”,表示将依照此框架,通过绿色债券或贷款,投资合资格的可持续发展建筑项目。目前,新世界集团已推出第一笔绿色贷款。

  事实上,近年来香港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增速加快,部分中资银行绿色贷款增速较一般贷款增速为快,绿色贷款占资产总额比例约为3%至5%。随着政府有意识引导绿色金融发展,未来香港绿色贷款规模有望较快提升。

  香港发展绿色金融获得新机遇

  我国内地和“一带一路”庞大的绿色融资需求及互联互通机制将触发香港的桥梁作用,为香港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新机遇,有助于推动香港成为国际绿色金融中心。

  接通内地与国际“绿色资金流”

  近年来,内地强调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研究估计,“十三五”期间,内地绿色产业每年需投资约3万亿至4万亿元人民币。为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人民银行还扩大中期借贷便利担保品范围,将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纳入合格抵押品。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香港可发挥桥梁作用,匹配内地与国际的绿色投融资需求。近年来,香港已经成为内地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2017年内地企业发行的美元债逾22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在香港发行。截至今年6月,香港银行对内地贷款未偿还余额高达4.4万亿港元。因此,香港可通过开拓绿色融资市场,帮助内地企业筹集资金,推进内地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为“一带一路”绿色建设提供服务

  目前,已有15个联合国机构和中方有关机构签订了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协议,致力于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发展绿色“一带一路”计划。根据OECD(经合组织)的预测,2016年至2030年,预计全球绿色基建投资年需求量为6.9万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投资年需求量达1.5万亿美元。在此背景下,香港可依托完善的法律制度、成熟的资本巿场以及稳健的基础设施,将绿色金融的服务对象从内地延伸至“一带一路”乃至更大范围,为国际发行人提供绿色资金、绿色项目合规审查及认证等服务。

  加强与内地“绿色联通”

  随着内地金融开放程度的深化,未来香港与内地的绿色联通可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债券通拓宽两地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截至2017年底,内地市场绿色债券未偿还余额达4334亿元人民币,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同时,债券通提升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券的需求。截至今年8月底,境外机构已连续18个月增持中国债券,持有中国债券规模达1.75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债券总量的2.4%。香港可借助债券通机制为海外投资者进入内地绿色债券市场提供便利,同时拓宽自身绿色债券市场深度。二是帮助内地接轨国际绿色金融市场。目前,内地绿色金融市场在基础设施、市场惯例、法规监管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香港可在内地与国际绿色债市对接中扮演中介角色。

  未来需完善相关制度安排

  尽管香港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已初见成效,但仍需在政策、监管、投融资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加倍努力,为绿色金融产品的发行及交易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

  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公布的绿色金融策略框架,并参照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香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推动绿色金融取得更快发展。

  完善绿色金融制度框架

  发展绿色金融需要政府建立一个包含清晰的绿色标准、明确的发展指引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在内的绿色金融制度框架。目前,国际上已有约20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绿色金融发展路线图。未来,香港可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制度框架,如在绿色金融认证计划基础上,考虑发展绿色基金标签计划,提高绿色标准体系的透明度,同时,就绿色投融资分别制订清晰指引,增强市场对绿色金融的信心。

  推出财政政策激励措施

  虽然目前香港特区政府已在绿色债券发行方面提供一些资助措施,但这仍不足够。参照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经验,香港特区政府可通过财政政策激励绿色金融发展。例如,可给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扣税优惠,或给予绿色借贷产品贴息等成本激励和定价优惠。同时,可对投资绿色金融产品的基金豁免利得税,鼓励投资者配置绿色金融产品。

  创新绿色投资产品和机制

  由于香港金融市场较为发达,因此,可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机制,打造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平台。
  第一,研究绿色公司上市制度,吸引绿色初创公司来港集资。作为中外公司股票和衍生工具上市交易的集中地,香港监管机构可考虑修改绿色初创公司在港的上市程序,争取成为其上市的首选地点。在此基础上,研究绿色指数和绿色衍生品交易,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

  第二,资产管理机构可在决策中纳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创新绿色投资机制,支持绿色融资需求。目前,全球近84%的资产管理公司把ESG原则融入投资政策,美国、日本等国家亦已在大型养老基金和退休金计划考虑纳入ESG因素。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的资产规模可观(2017年底达24.3万亿港元),但可持续性投资方面发展较为落后。未来,香港保险机构可研发绿色投资链接产品,将保费投资于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资产;基金公司可在投资组合中增加ESG投资配比,甚至设立专门的绿色基金。

  第三,商业银行可探索绿色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打通银行进入绿色领域的渠道。例如,发行绿色资产担保债券、绿色按揭证券化产品、绿色贷款抵押债券,拓宽绿色信贷的市场空间。

  尽快设立绿色投资银行

  统计显示,政府财政等公共资金只能满足10%至15%的绿色项目投资需求,因此,发展绿色金融需要私人资本参与。由于绿色项目风险高、规模小,金融机构一般不太愿意投资,此时可参考英国经验,通过政府基金等形式出资,设立独立运营的绿色投资银行(GIB),由其吸引私人资本,投资各类绿色项目。目前,亚洲已有两家GIB,分别是日本的绿色金融机构(GFO)和马来西亚的绿色科技公司(GreenTech),因此,香港特区政府也可以考虑建立GIB,扩大绿色金融市场规模。

  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缺乏投资绿色金融产品的专业人才和相关经验,资产管理机构对绿色金融产品风险收益的评估会增加约15%的投资成本。此时,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能帮助资管机构合理定价,增加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产品的信心。

  2017年,20国集团(G20)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气候相关金融讯息披露工作组(TCFD)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制定了可行标准。为响应TCFD的要求,英、法、加、澳等国家陆续推出信息披露强制措施。内地亦规定2020年前上市公司要强制性披露环境信息,该项要求对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A/H股发行人同样适用。

  因此,香港监管机构需更新上市企业ESG信息披露规则,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以驱动更多绿色投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