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不断地创造失业新弹?

来源: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时间: 2014.02.10  打印本页  分享:
大学毕业生有个谬误的专业价值观就是士不下蓝领。企业用工难,人才就业难,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和当前产业体系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之间,存在巨大
大学毕业生有个谬误的专业价值观就是士不下蓝领。企业用工难,人才就业难,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和当前产业体系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之间,存在巨大的错位。

大学毕业生有个谬误的专业价值观就是士不下蓝领。企业用工难,人才就业难,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和当前产业体系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之间,存在巨大的错位。

 

社科院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几年前就开始显露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没有缓解的迹象,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17.6%在毕业后两个月时仍未找到工作,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这一情况还要维持三四年。

 

这一困难,与总的就业状况背道而驰。总体上,劳动力市场从五六年前就开始进入了一个供给下降的阶段,年轻劳动力的供给萎缩尤为剧烈,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大面积用工荒,蓝领工人工资迅速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外移。

 

大学生与总体就业状况的反差,也体现在上述报告的另一项数据中:高级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两个月后没找到工作的只有8.1%,不到大学生的一半。这一反差实际上表明,在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和当前产业体系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之间,存在巨大的错位。这种错位很大程度上正是现有教育体系所造成的,教育经历一方面让学生对自我身份定位和未来职业生涯产生了不切实际的预期,同时也没有帮助他们获得当前市场真正需要的工作技能。在许多情况下,蓝领岗位的工资已大幅超出白领,但多数大学生仍宁愿拿着低薪,忍受恶劣的生活条件,也不愿接受收入更高的蓝领工作。

 

为何普通高等教育会让学生对白领地位形成自我认知,而职业技术教育则很少有这样的效果?或许与中国文化中的士大夫价值观和科举传统有关,士大夫历来是蔑视技术专长和专业价值的,而科举制不仅与这种价值观完全配合,还搭建了一部反专业化的社会地位爬升阶梯,这部阶梯在国家资源分配能力的作用下,在整个社会流动结构中取得了压倒性影响力。

 

所以,传统中国社会中平民借以向上爬升的通道,(至少在和平年代)基本上只有科举一途,而凭借专业技术能力向上爬升的空间极为有限,许多王朝甚至通过将许多技术性职业列入贱籍而刻意堵死这些通道。

 

结果是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氛围,厨师、技工等技术性职业,尽管收入可以很高,但在流行价值观中却被视为卑下而缺乏吸引力。相应的后果是,在这些职业圈子内部,也始终未能发展出一种丰厚的专业价值观,让从业者从中获得价值满足和自豪感,吸引年轻入行者。

 

专业价值观,是从事某项专业、拥有相应技能、用这些技能做出好东西——这些活动本身带给从业者金钱和实物报酬之外的满足。它的形成,需要专业化分工的稳定存在,需要专业圈子内对产品和技能进行持续的比较、评价和讲述,通过师徒传承关系而形成传统和流派,这种文化要发育得比较丰厚,还需要一部分从业者成为专业的评论、研究和传播者。专业价值观,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差异。这一点,在维基词条编辑和开源代码贡献这样没有金钱回报的活动中,表现得最清楚。

 

职业学校和大学原本都可以参与这些发展过程,但实际上,国内的职业学校大都停留在技能培训,而缺乏向上发展的动力,而普通高校则多半对这些领域不屑一顾,视之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市井杂学,难入象牙之塔的奇技淫巧。在前些年的学校合并升级改造浪潮中,许多学校甚至迫不及待地摆脱这些成分,而把自己标榜成所谓综合性大学。

 

由政府设计和经营的公立教育与科研产业,实际上构造了一个由普通教育、大学教职、院士、核心期刊、诺贝尔奖等元素构成的现代科举系统,以及相应的价值观,白领成了现代士大夫,那些宁可受穷也不愿放下架子从事蓝领职业的人,则成了现代“范进”,这个系统在未来将继续源源不断地创造失业。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