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的现实尴尬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时间: 2012.08.12  打印本页  分享: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建筑节能上均出台了支持和鼓励的措施,但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
   8月1日,住建部发布公告称,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已经组织完成了2012年度第十六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评价工作。

 

  而就在此前的7月26日,住建部公布了《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从项目和技术层面对补贴范围提供了参考。

 

  业内人士认为,住建部对于建筑节能的高度重视,表明我国的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进入实质启动阶段。

 

  全国上下节能“热”

 

  事实上,建筑节能改造早就引起了中央部委的高度重视。2012年4月,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节能节地节水等为评定内容,对绿色建筑进行奖励。

 

  2012年5月,财政部宣布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专项补助建筑节能改造。补贴的项目内容侧重于建筑外门窗、建筑外遮阳系统以及建筑屋顶及外墙保温节能改造等。按照东部地区15元/平方米、中部地区20元/平方米、西部地区25元/平方米的基准,再参考各类节能方案的权重系数,中央将核定每年地方改造任务及补助资金额度,将70%补助资金直接预拨到省级财政部门。

 

  在中央部委奖励及补贴政策的诱惑下,地方政府均在致力于建筑节能的工作。以上海为例,上海今年拟对600幢新建楼宇安装能耗监测设备,明年将强制安装1200幢,后年开始所有新建楼宇将安装这一设备。而那些监测不达标的楼宇,将不得不重点改造。上海将以上世纪80年代建筑能耗为基准,从今年开始要求新增建筑节能率达65%,而全国建筑节能强制标准为50%。更令业界震撼的是,上海拟九月份出台《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单个项目最高补贴可达1000万元。

 

  《九江市“十二五”建筑节能规划》则提出,2012年开始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5年前,全市建成采用太阳能进行建筑供热水的建筑25万平方米,积极扩大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光电利用面积和范围;采用地热源、生物质能(农村地区)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建筑供热的建筑2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供热、空调和照明利用率达到建筑总能耗的4%以上;2015年前,完成10%既有城市建筑节能改造任务;2015年前,完成10%新建农村住宅建筑节能建设任务,使之达到节能30%的目标。这样年均可以节约能源约20万吨标准煤以上,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4万吨以上。

 

  同时,各地的建筑类企业也纷纷加入到建筑节能的大军中来。达实智能(002421,股吧)近日宣布,公司拟采取股权转让的方式合计受让上海联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1%的股权,作价20114.4万元。后者是上海首家绿色建筑配套服务公司,该公司在建筑节能领域实力强大,是国际领先的建筑窗膜品牌舒热佳的中国总经销商,其采用的高速真空磁控溅射生产技术,能大幅提高窗膜的隔热功能。

 

  艰难节能路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建筑节能上均出台了支持和鼓励的措施,但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他们指出,我国既有建筑为400亿平方米,按照住建部建筑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制定的2012年节能改造1.9亿平方米的高速度(“十二五”总体改造目标为5.7亿平方米)计算,全部既有建筑改造就需要200多年的时间。

 

  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朱卫中此前也曾公开表示,尽管现在已经实行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财政补贴,但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绿色建筑也缺乏税收减免等有效的激励,很难提高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委副主任开彦认为,从房价的角度考虑,大多数开发商不愿意做绿色建筑,仅有少数开发商走在了领先的地位。中国的绿色建筑推广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政府的强制推动力量,大于基层意识的觉醒。

 

  “绿色建筑是节能不节钱,最终的成本开销还是需要消费者来买单。即使我们在考虑绿色建筑开发商达成了共识,但真正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有房产开发商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该开发商还表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相比,中国的消费者偏于保守,仅仅靠投放一些公益广告很难改变其固有的习惯和偏见。以地暖为例,由于使用时只加热炉内部分空间的空气,节能性是地暖的一大突出优势,但由于使用方式不恰当,许多用户体验后抱怨地暖“太干、太热”而拒绝采用地暖。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