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购物中心低碳研究报告

来源: 界面  时间: 2018.09.22  打印本页  分享:
近年来,过量碳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已直接威胁到人类当下及未来的健康和生存。节能减排已经从一种环保意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了需要国际协同的人类可持续发展项目。在我国,建筑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45%,其中商业建筑排放量占70%以上。购物中心作为一种人流密度最大、开放性
    近年来,过量碳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已直接威胁到人类当下及未来的健康和生存。节能减排已经从一种环保意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了需要国际协同的人类可持续发展项目。在我国,建筑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45%,其中商业建筑排放量占70%以上。

     购物中心作为一种人流密度最大、开放性最强的消费场景,在节能减排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联合野生救援机构WildAid,共同倡导商业地产领域的节能减排。本报告选取了国内外多个购物中心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蓝色购物中心的发展路径,为购物中心向蓝发展提供参考。

    因“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而被大家熟知的野生救援机构WildAid 2015年发起了GOblue项目,旨在推广低排放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让我们的城市天空回归蔚蓝。除拍摄GOblue公益宣传片外,WildAid已组织过“向蓝·骑行”、“向蓝·行走”、“向蓝·奔跑”等一系列线下活动,推广GOblue品牌理念。
 


 
    “GOblue向蓝”相信:我们或许无法在短期内根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行为和影响周围人群来达到逐渐改善环境的目的。并希望人们能把这种改变当作一种进步和创新而非牺牲。我们有权享有蓝天,也有义务为之做出贡献!

一、我国城市低碳减排任务艰巨

1.我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年碳排超过100亿吨的国家


    2014年,我国碳排放量已达到105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9.8%,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年排放量超过100亿吨的国家。为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府做出减排承诺:至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且碳排放总量不再增加。
 

2.城市人均排放是农村的3.5—4倍

    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全球城市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却“贡献”了2/3的碳排放。城市居民的人均能耗约是农村居民的3.5-4倍。产业结构方面,城市化早期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高耗能产业迅速发展,导致城市碳排放量较高;生活方式方面,较高的私家车保有量,热水、深加工食品等产品的过度消费都是碳排放的直接帮凶。

二、过量的碳排放直接威胁人类当下及未来的健康和生存

    过量的人为碳排放导致大气中以CO 为主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是造成气候恶化的主要原因。当前气候恶化的速度已远超过人类和自然系统的适应性发展能力。而以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人为气候变化,大部分在百年到千年时间尺度上是不可逆的。

1.大部分的植物无法跟上未来气候的变化速度

    据统计,每一万亿吨(1000GtC)二氧化碳的排放,将造成地表平均峰值温度升高0.8°C至 2.5°C。1983-2012年间地表温度持续攀升,2016年已成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气温最高的年份。过去数百万年自然形成的气候变化速度远低于现在人为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速度,但仍旧造成了生态系统的重大变化和物种灭绝。21世纪以来,在人为排放的干扰下,预计大部分的植物、小型哺乳动物和淡水软体动物都将无法跟上未来的气候变化速度。
 

2.低地地区洪涝频发,渔业和旅游业面临破产

    在过量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川融化和因变暖导致的海洋热膨胀将造成海平面上升。自19世纪中期起,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已经超过之前两千年期间的平均速度。预计到21世纪末,超过95%的海洋区域的海平面将会上升。海岸系统和低洼地区将会越来越多地经历下沉、洪涝和侵蚀,海岸线更多地暴露给海浪和风暴,对渔业和旅游业至关重要的环境特征也将进一步恶化。
 


 
3.具有商业价值的钙化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1750年至2011年,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CO 约40%留存在大气中,剩余的CO 储存在陆地(植物和土壤)和海洋中。海洋吸收了约35%的人为排放CO ,导致了海洋的酸化。自工业革命伊始,海洋表面海水的pH值下降了0.1,以氢离子浓度来衡量的话,相当于酸性增高了26%。海洋酸化将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珊瑚礁和极地生态系统,并影响有机物的生理、行为和种群动态,尤其是高度钙化的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造礁珊瑚等。造成具有商业价值的贝类等钙化物种,例如造礁珊瑚、钙质红藻的增长减少,存活率下降。
 

4.雾霾加重

    过量碳排放引起气候变暖,导致暖冬冷空气活动减弱;同时,海洋表层温度升高致使海冰减少,冬季风减弱,形成静稳天气增多态势。静稳天气状态下,大气扩散气象条件差,致使雾霾加重。据国家气候中心检测,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间,我国仅出现6次冷空气过程,同比减少2.2次。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冷空气次数少、风速小、小风日多,大气扩散气象条件差,导致雾霾日偏多。自1961年以来,京津冀年平均风速呈逐年递减趋势,减小幅度达37%,而年平均小风日数增加了64%。

5.极端天气增多,弱势群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高温极端天气增多,热浪频繁出现,且持续的时间更长。偶发性冬季极端低温继续存在。人们将更多地被暴露在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中及事件中时,工作效率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特别是建筑业及农业工作者、儿童、老年人、无家可归者等弱势群体的人身健康将受到较严重的威胁。

 


三、低碳减排,购物中心责无旁贷

    建筑业、工业、交通业是碳排放最主要的三大行业,建筑业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4%,而这一比例在我国达到45%。商业建筑在我国占比约25%-40%,能耗约是住宅的10-15 倍。由商业建筑产生的碳排放是建筑业总排放量的70%以上。购物中心比起其他商业建筑,人员更为密集、能源需求更大,在节能减排工作上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四、蓝色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

    Goblue蓝色购物中心:在规划设计、建筑材料选取、施工建造、运营维护、报废拆除等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减少能耗和污染、控制碳排放,贯彻低碳理念的购物中心。
 

规划设计
因规划设计的不合理而产生的碳排放。如对自然能源的使用不足,交通动线设计不合理等。
 

建筑材料
选取
建筑材料在生产、加工、搬运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建造施工
施工过程使用各类器械、建筑辅料,及施工废弃物处理产生的碳排放。
 

运营维护
建筑使用和维护时产生
的碳排放,如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用水等。
 

报废拆除
拆除陈旧破损物业时因各类器械的使用和爆破所产生的碳排放。
 

回收阶段
废弃建筑垃圾在焚烧、掩埋等处置阶段产生碳排放。
蓝色购物中心不足全国整体市场的2%。
 

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能以低碳作为指导原则之一,降低建筑本体及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项目规划定位阶段,充分考虑项目自身及周边地块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合理的业态组合满足本地化需求。
 

项目运营中,通过设施引导、活动、媒体等方式,向市场传达低碳消费的理念,号召消费者共同践行低碳型生活。

     我国蓝色购物中心从2005年开始出现,2011年开始出现了较快的增长。但总量仍旧较少,不足购物中心整体市场的2%。且以建筑本体方面的低碳减排为主,在定位和运营阶段的低碳意识存在明显缺失。从城市分布角度看,北京和长三角地区的减排意识普及率相对较高。
 

    节能减排覆盖购物中心的整个生命周期,不仅是新增购物中心需要在规划设计阶段引入低碳理念,已开业购物中心在减排方面同样可以大有作为。一方面,在建筑特别是商业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内,运营维护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最高,约占总体碳排放量的81%;另一方面,我国购物中心已经进入存量市场,大规模的建设开发已经将近尾声,已开业项目在减排方面同样任重道远。
 

五、购物中心的向蓝发展路径及范例

    以低碳为核心理念的Goblue蓝色购物中心正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热点话题。大型商业地产机构如西蒙集团等均已开始转向低碳减排型商业设施的开发建设。发展低碳型购物中心,一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企业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从全生命周期看,低碳措施效益产出往往大于成本投入。后期运营中,购物中心的能耗成本占比已经接近30%,直逼人工费用成为主要运营成本之一,低碳化措施通常可达到30%-40%的减排效果。购物中心的低碳减排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增加非化石能源利用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高耗能是购物中心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据统计,节能对购物中心控制碳排放的贡献率可达50%以上。购物中心能耗主要来源于空调和照明系统,是减排的两大关键点。减少空调和照明系统对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能源的需求,增加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可以有效减少购物中心的碳排放量。此外通过热电联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也是现阶段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如北京侨福芳草地,通过下沉设计,引导热气从顶层逃离,新鲜空气因为热堆积效应从下沉花园引入,形成建筑内独有的空气循环系统,达到每层均有自然通风的效果。建筑外表皮使用ETFE透明膜材,使建筑内部能够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光照明。相比于传统购物中心,芳草地能够在夏季节能16%,冬季节能高达83%。
 


2.实施有效的节水策略
    购物中心用水主要在两方面造成碳排放,一是日常用水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耗能;二是购物中心制热水的耗能。节约用水,同时采用可再生能源制热水来代替使用电、煤气或天然气是购物中心节水的主要策略。

    如广州太古汇在卫生间配置的抽真空节水座便器和旋风冲水座便器,相比传统座便器,节水效率可达到70%。并安装了污水过滤设备,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卫生间循环冲洗及植物灌溉,预计每年可节省1080吨清水。
 


 

3.使用可持续性建筑材料
    购物中心建筑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和施工等过程均会产生能耗,增加碳排放。优先采用当地材料,以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CO 排放;优先选用可循环可再生材料、新型环保材料、循环利用废弃材料,均可有效控制碳排放。

    如挪威首个获得BREEAM杰出认证的Fornebu S购物中心:主要建筑材料使用低碳混凝土及木质材料,其中超过80%的建筑材料来自于本地供应商。同时对建筑垃圾进行再利用或回收为新材料和能源。通过以上措施,Fornebu S在建筑材料使用上相比于同体量购物中心减少近60%的碳排放。
 


 

4.推广低碳型交通工具

    购物中心的大规模停车场,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停车条件时,也鼓励了驾驶私家车出行的生活方式。购物中心交通规划减碳的关键,在于引导消费者减少对以汽油、柴油等为主要动力的交通工具的依赖。例如设置电动车专用停车位、为骑自行车的消费者提供方便的停车区和更衣室等,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型交通工具。

    如新加坡城市广场,停车场内针对家庭出行和残疾人设有特别停车区,能够有效缩短停车时间。单独设有生态汽车指定停车区,鼓励消费者选择混合动力汽车等低碳型交通工具。并在地下停车场一氧化碳传感器,提醒消费者关注碳排放,低碳出行。
 

5.运营过程中引导消费者形成蓝色消费意识

    购物中心作为城市客厅人流密集,是人们聚会、休闲、消费的主要场所之一,践行并引领者城市前沿消费理念。运营商作为消费者与商户的链接,有着更多的机会去倡导蓝色消费理念,将避免过度消费、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绿色出行、旧物分享循环利用等理念植入消费者心中。

6.加强绿植生态系统的建设

    绿色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作用,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能够使消费者心情愉悦、对购物中心所提倡的环保低碳理念保有更高的接受度。购物中心可以通过加大外围广场绿化率、引入垂直绿化系统、生态屋顶等方式加强场内绿植生态系统的建设。
 

Goblue蓝色购物中心——
Fornebu S

    Fornebu S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郊外,由KLP公司持有运营,总体量6.5万平方米,内有超过80个商户,是全球首个获得BREEAM(英国建筑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杰出认证的购物中心。通过节能节水设计、低碳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及行之有效的交通减碳方案,Fornebu S能耗相比同体量建筑减少了60%。

    节能节水设计方面,Fornebu S将围护结构中门窗面积占比缩减至7%,以减少购物中心内部能量损失。配备有效的热回收技术系统,并对能源使用情况进行中央监控,以优化对能源和水的利用。充分使用海洋热量交换对购物中心进行集中供热和制冷,通过1043 ㎡的太阳能电池每年可生产14万kWh电量。此外在LED照明、节水器具的使用等细节上也高度关注了设施的节能效果。
 


   低碳型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购物中心超过80%的建筑材料来自本地供应商,以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其次,购物中心大量使用低碳混凝土、木材等低碳型建筑材料。其中超80%的木材经过了PEFC(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或FSC(森林管理委员会)等可持续性森林管理机构认证。

    交通减碳方面,专门开发了自行车公园及电动汽车停车场,引导和鼓励消费者选择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型交通工具。此外,设计了由84种不同的植物组成的绿色屋顶,培育植物种子自然栖息地的同时,开展保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