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融资19轮,优客工场的资本游戏

来源: 新浪财经  时间: 2019.04.11  打印本页  分享:
4月4日,天眼查数据显示,共享办公企业优客工场运营主体优客工场(北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获战略投资,金额逾2亿元,投资方为龙熙地产,此轮融资为D轮后战略融资。
共享办公获2亿融资

 

    4月4日,天眼查数据显示,共享办公企业优客工场运营主体优客工场(北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获战略投资,金额逾2亿元,投资方为龙熙地产,此轮融资为D轮后战略融资。

 

    对此,优客工场表示,龙熙地产对优客工场追加投资逾两亿人民币,进一步利用联合办公已有平台价值,加大在产业培育和园区发展方面发力。

 

    据了解,龙熙地产属星牌集团旗下,而最近这次融资,已经是星牌集团第三次投资优客工场。此前2017年5月,优客工场和共享际获得星牌集团8亿元战略入股。当年8月,优客工场完成12亿元Pre-C轮融资,投资方来自首创置业、星牌集团、北京爱康集团和景荣控股,投资方皆有地产产业和投资背景。

 

    虽然在共享经济不断走下坡路的今天,优客工场依旧能获得巨额融资。但小编发现,这家自带“明星光环”的联合办公企业,在共享办公行业经历洗牌的时候,依旧凶猛的扩张和频繁的融资,如此激进的行为引发了业内对其的质疑。

 

成立不到四年,加速扩张

 

    优客工场成立于2015年4月,随着融资的增加,其扩张的野心也有所显现。

 

    据公开报道,优客工场在2018年就并购了Workingdom、WeDo、Woo Space和New Space四家联合办公空间品牌与资产。而2017年更是完成了四轮融资,涉及金额高达21亿元人民币。

 

    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不到4年时间里,优客工场在全球35座城市布局了160个共享办公空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新加坡、雅加达、纽约、洛杉矶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融资名单里面,优客工场从一开始就汇集了包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真格基金、歌斐资产、亿润投资、中投汉富、创新工场、阳光100集团、永柏联投、方正和生、中城承扶、领势投资、高榕资本、普思资本、中融信托、银泰置地、泰合集团、俊发地产集团等数十个顶级投资机构,这些投资方为其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和资源。

 

车轮式融资,老股东打折兜售股权

 

    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前两年的井喷,让不少敢于尝鲜的科技企业纷纷加入这份万亿蛋糕争夺中去。但也正是频繁的高调融资,优客工场也暴露问题。

 

    据“姿事经纬”爆料,在3月初优客工场宣布并购无界空间,估值达到110亿元后。市场上却有散户爆料,曾听说市场上传闻称优客工场的老股东按照110亿估值打5折转让出售。

 

    据其获得的一份涉及优客工场股权转让的合同上,明确标注优客工场估值60亿元,也就是说,优客的老股东以接近五折的价格售股。

 

110亿元估值却被60亿元打折出售?

 

    估值生疑的背后,是优客工场自诞生,不到三年来频繁疯狂的融资频率。

 

    据天眼查显示,优客工场从2015年4月创办以来,到2019年4月,四年的时间就获得了19轮、超40亿元的融资。这意味着,优客工场平均2.5个月就融一次资,怕是管理层根本没时间办公,全去想着怎么拉融资了。

 

    融资金额则高达2亿美元,为融资历史以来最高峰值。

 

    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其估值也是水涨船高。而根据媒体报道最新一轮2亿美元融资之后,优客工场的估值达到30亿美元。

 

    高估值背后一定是有着安全的股权结构和未来的盈利远景。但这一切,在优客工场的背后却堪忧。先从股权结构来看,天眼查股东栏里,竟有高达50名股东。除了白小红、赵彬两个自然人股东的持股比例是两位数外,其它48位都是持股个位数,最低的是0.1234%。股权分散严重。

 

    而对于股权分散的利弊问题,小编咨询业内人士获悉,“股权相对分散,可以避免“一股独大”损害小股东权益的情况。但另一方面,如果股权过于分散,由于股东之间为争夺企业控制权而展开权力斗争的概率会相应增加,并可能因此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营收存质疑

 

    除此之外,优客工场的营收也存在质疑。据网上流出的一份私募资材料显示,优客工场的财务数据为,2017年优客工场营收虽然相对2016年增长188%,但其营业收入仅为1.67亿人民币,与此同时,该估值却高达110亿人民币。

 

    其实,质疑优客工场盈利模式的声音早在其创立之初就有。2015年10月,据新京报曾报道,优客工场的收入九成是租金带来的,优客工场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优客工场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实现。第一种,是以租金获取现金流;第二种,是依靠如会议室、IT维修等基础增值服务;第三种,则是依靠培训、传媒等优客自身提供的各种高级服务;第四种则主要靠会员的会费。

 

    对于这样的盈利模式,部分业内人士并不表示认同。如果遇上入住率较低,后期盈利问题如何解决?

 

    除此之外,优客工场由于是与他人合作,自身并不持有地产,盈利受制性比较大。因此,一些入驻的创业团队,也有“一旦合作方提高租金,优客工场高性价比办公的优势便会削减”的担心。而这样的问题也在去年12月份爆发。

 

    2018年3月,优客工场与无界空间宣布合并,但后来据网上爆料无界空间位于北京望京南的项目因拖欠业主房租,导致入驻商户被断电。入驻商户表示,业主已经下了通牒:直接向业主支付房租或者搬离。但该商户此前已经向无界空间支付房租240余万元。

 

    由于优客工场与无界空间之间的协商并未考虑到租客的利益,无界空间甩锅,优客工场又拒绝承担责任,直接导致租客被迫交第二份房租。而这样的情况也直接暴露了联合办公企业在迅猛发展扩张中面临的“二房东”问题。

 

    其实,联合办公也有对标的案例。以诞生于美国纽约的WeWork而言,最早于2011年4月向纽约市的创业人士提供服务。WeWork的商业模式主要是服务成熟的小微企业和自由职业者,为这些企业提供移动的办公空间,并通过共享空间来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从而降低办公租赁成本吸引客户,也就是说WeWork的商业模式基础还是租金差价。

 

    从本质上来讲,优客工场和WeWork的发展模式相似。

 

    而从2018年上半年业绩报来看,WeWork业绩报告显示,2017年公司营收为8.86亿美元,亏损达9.33亿美元。而光是2018年上半年,公司就营收了7.64亿美元,亏损也达到了7.23亿美元,比2017年同期亏损的1.54亿美元高出了3.7倍。2018年前九个月,WeWork亏损12亿美元。

 

    显然,联合办公的盈利空间仍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尽管其有不断攀升的估值。

 

    可以说优客工场和WeWork的路径类似,烧钱。前期都是通过频繁的融资,增加企业估值量。但备受业内诟病的盈利模式一直持续至今。只不过,在疯狂扩张和融资之后,WeWork以有所反思。

 

    2018年4月12日,WeWor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亚当·诺伊曼出现在WeWork上海的威海路店。“共享空间已死!”——很难想象,这是亚当君在现场的发言。而在此之前,WeWork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就开始马不停蹄,不仅扩大了在北京、上海、香港的版图,还进入了更多中国城市。

 

共享办公纷纷收缩业务

 

    优客工场诞生背景是我国共享办公的兴起。但随着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型新兴企业相继面临运营困难、倒闭的问题,共享办公领域的企业也问题重重。

 

    例如2018年11月,被优客工场收购的无界空间北京东直门店爆出租户维权退押金事件,12月,无界空间又发生望京南空间业主被断电事件。

 

    除此之外,12月脉脉上有人爆料36 氪正在裁员,其中氪空间裁员比例20%,大约涉及百人。对于此次裁员,氪空间内部知情人士对投中网表示,这次裁员主要是缩减人员开支,因为2019年的经济形势难以预测,不得不提前做出应对。

 

    1月8日,铅笔道报道深圳ibase原点空间被爆单方面解约,租户被“扫地出门”,空间被高价转让给国际知名联合办公企业WeWork,而母公司金地集团将砍掉联合办公这块烧钱的业务。

 

    同日,软银资本原本计划投向WeWork的160亿美元也突然下调至20亿美元。

 

    联合办公企业遭遇寒冬的背后,其实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围绕其久久未见盈利空间。

 

    而对于盈利模式的问题,WeWork的创始人也在反思,在模式创新上,亚当君宣布了WeWork推出大企业会员服务。这个被称作Powered by We的服务,将为大企业会员提供个性化的上门定制和运营。第一批合作伙伴包括冯氏集团和弘毅投资。对于冯氏集团这样运营传统业务老牌公司来说,WeWork提供的服务和开放的办公空间氛围,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此前优客工场在接受投中网采访时曾表示,其目前的主要业务模式以提供企业服务为入口的直营办公空间运营、企业会员和个人会员的线上增值服务、楼宇管理输出这三大业务板块。除此之外,优客工场还提供相关的财务法务、商学教育、广告营销、大数据、投融资、资源对接等服务。

 

    对于未来的发展,毛大庆表示,计划2年至3年内在中国拥有300个共享办公地点。更有坊间消息传出,优客工场将于今年初IPO上市。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此前在新加坡接受采访时更是表示,公司上市的地点很有可能选在香港,优客工场已经与港股交易所的官员进行了非正式的初步谈判。

 

    只不过,疯狂融资的优客工场,在联合办公行业开始收缩大背景下,又面临老股东打折售股,扩张后盈利模式堪忧,股权分算等问题时,是真有实力上市还是“虚火”套路投资人?仍需要时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