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力建筑减碳

来源: iGreen  时间: 2022.09.26  打印本页  分享:
在河北文安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工人在PC 构件全自动生产线上调试机器设备“世界正在燃烧”,面对全球性的高温发出的红色警告,联合国向各国发出疾呼。人们不得不思考,“在一个更热的地球上,我们到底需要怎

在河北文安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工人在PC 构件全自动生产线上调试机器设备

“世界正在燃烧”,面对全球性的高温发出的红色警告,联合国向各国发出疾呼。人们不得不思考,“在一个更热的地球上,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建筑,装配式建筑、被动建筑、超低能耗的建筑,是不是可以让人类更好地生存。”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中国区经理谢文泓在8月26日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主办、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承办的“2022中国国际绿色金融与绿色低碳建筑论坛”上说。

当全世界都在尝试通过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给地球“降温”时,全球绿色债券发行也掀起了新的热潮,全球金融市场的海量资金在向绿色低碳建筑产业聚集。

“2021年全年,全球贴标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低碳建筑平均占比将近30%。就中国而言,投资也在向低碳建筑倾斜,比如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募集的资金中投向符合CBI定义的低碳建筑类募集资金增幅已高达83%,2022年上半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债券最大发行国,未来投向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的资金也将同步增长。”谢文泓说。当全球最大的绿债市场遇上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中国的实践让全球瞩目。

更热的地球与更绿的建筑

2022年夏天,从欧洲到北美,整个北半球今夏都已遭异常高温天气袭击。高温叠加干旱引发从葡萄牙到巴尔干半岛的野火,导致数百人死亡;在美国,高温导致得克萨斯州电力供应紧张,一些地区高压电缆甚至被熔化,路面热到变形;在加拿大温哥华等地,高温让一些车窗热到爆裂。

这一切“烤验”,都与碳排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其中,建筑碳排尤其不容忽视,“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5%,碳排放量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50.6%。”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出版社原总编辑郭建伟在同一论坛上表示,“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房地产建筑业低碳转型,达到净零排放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努力的方向,也是绿色金融要去思考的方向。”

气候变化已成为促使房地产建筑业低碳转型的外因,而近几年来,房地产业转型的内生动力也正在积聚。“目前,房地产市场正在期待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绿色低碳经济的新平衡。”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清华大学校友会房地产协会名誉会长聂梅生表示。

“20年来,绿色建筑经历了‘由物到人’的蜕变,前10年侧重‘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环境环保,强调建筑本身的绿色性能,但缺少人的居住感受。近10年转为‘以人为本,智慧化赋能’,即以人为本,强调智慧、健康、安全,重视健康和安全属性以及数字化、智能化。今后人们会更看重住宅产品的健康和安全属性,绿色建筑的概念将得到重塑和完善。”从上世纪90年代担任原建设部科技司司长到后来创立“全联房地产商会”,聂梅生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全过程。

引入ESG让企业成为减碳主力

对于市场的变化,身处其中的房地产企业感触最深,一些企业早早走上了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它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企业不仅是用能大户,也是减碳的主力军。特别是ESG理念(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指关注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绩效,而非仅着重于财务绩效的价值理念、投资策略以及评价工具)被引入企业评价体系之后,减碳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从国际来看,ESG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发达国家早期重经济、轻环境而产生的环境问题,美国等多个国家发起了规模空前的环境保护运动。2006年,联合国提出责任投资原则,即PRI原则,将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并首次提出了ESG理念和评价体系,经过多年推广,ESG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市场主体的认可。”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盛磊说,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形成较为系统的ESG相关政策体系。而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已出台了约750个ESG的政策法规,用于支持、鼓励和要求投资者考虑ESG相关的可持续投资因素。

从国内来看,ESG体系也正在快速建立中。今年5月,国资委制定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进一步完善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工作机制,提升ESG的绩效,在资本市场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资本市场上,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也都推出了发布ESG报告、披露ESG信息等的政策要求。

在ESG体系带动下,房地产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正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投资项目上。比如,据绿城中国研发设计中心助理总经理丁鼎介绍,目前绿城绿色建筑累计认证面积达2582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认证项目112个,在建项目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达70%。

旭辉集团品牌负责人吴懿介绍,旭辉2021年绿色健康建筑竣工面积的占比达76.8%,其中二星级绿色建筑及以上项目占20%,装配式建筑应用比例达到82.6%。旭辉已发行绿色债券5亿美元,并连续2年发布《绿色金融报告》。“旭辉每半年回顾一次ESG目标的设定并跟踪进展,并对ESG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反腐倡廉和保护知识产权,保证在底层支撑上实现ESG管理架构。”吴懿说。

建立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统一标准

企业的低碳转型,离不开金融的实际助力。

“总体判断,房地产业的低碳转型是要增加建筑成本的。”近些年走访过许多绿色建筑项目的郭建伟发现,“不同级别(一级、二级、三级)的绿色建筑,或者是超低能耗、净零能耗建筑,建筑成本的增加幅度亦不同,一般都在300~1000元/平方米的区间。但绿色低碳房地产跟传统的房地产资金周期不太一样,尽管前期投入大,但后期运营成本会大大降低。比如,它没有空调费、取暖费,实现水循环后,用水成本也会降低。”

前期投入需要占用大量资金,资金的回收又需要较长时间,这其中的时间差需要绿色金融来填补。

从国际资本市场来看,“近几年,全球绿债市场增长非常快,年均增速超过40%,使其成为了全球资本市场一大亮点。”谢文泓说,2021年全年,80%的全球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能源、交通和建筑领域。全球贴标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绿色建筑平均占比将近30%。从今年上半年的发行情况来看,中国、德国、美国的绿色债券发行量位列全球前三。

巨量投入市场的绿色债券,展现出十分明显的价格优势。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副总理史祎介绍,按照绿债市场单只债券平均10亿元的存量规模估算,每年可为发行人节省超过100万元的财务成本。根据“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库”中56只募集资金用于绿色建筑项目债券的预估环境效益统计测算,投资于绿色建筑项目,每1亿元资金每年可实现碳减排中位数98吨、平均数423吨,最大值7192吨。据此推算,全市场募集资金用于绿色建筑项目的债券每年预计可帮助实现碳减排10万~40万吨。

但目前国内绿色金融投向绿色建筑领域的资金占比还较低,郭建伟直言,“现在的房地产企业只有普通账户,没有碳账户和碳数据,无法披露这些信息,这让金融机构难以给予支持。”

这要求,绿色低碳建筑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完成后,加强对建筑项目能源和水资源等的消耗,以及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的监测统计和环境信息等的披露,并通过第三方绿评机构的跟踪监督,确保满足绿色金融对于绿色低碳项目环境效益的“可测度、可核查、可验证”要求。

此外,郭建伟还指出,从ESG角度来看,如何让企业因低碳转型带来的外部效应转化为经济效益,也很值得思考。比如,通过建立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碳市场,把绿色低碳建筑节约的碳汇,通过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线上交易,实现价值收益。

“科学准确地量化环境效益,对于金融市场支持绿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金融市场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依赖于充分的可量化的信息,合理地对绿色属性进行定价才能通过价格杠杆优化资金配置,切实提升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效率。对于发行人来说,行业标准的缺失会导致披露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可比性,没有量化披露就不能比较,也无法核查,就有可能滋生问题。”因此史祎认为,有必要推动建立统一的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发行人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信息披露,提升信息的有用性和可比性。将相关信息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数字化披露,提高绿色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有助于投资人能高效准确地对绿色进行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