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发布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推进集中供热和

来源: iGreen  作者: dxh  时间: 2019.05.09  打印本页  分享:
日前,济南市人民政府网公布了《济南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日前,济南市人民政府网公布了《济南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回顾了2018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制定了“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以及“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措施”。

《计划》按照全市“1+474”工作体系,对照《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主要任务,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对账管理,重点落实好十五个方面的主要措施。以下内容与清洁取暖息息相关:

(一)推进莱芜区、钢城区加快融入主要措施

(2)推动产业融合。促进十大千亿产业与莱芜区、钢城区15个重点产业集群对接融合和联动发展,抓好阿尔普尔高效热能机组制造、环球新能源动力、山钢莱芜分公司钢铁产业系统提升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精品钢、汽车零部件、粉末冶金等产业发展壮大,鼓励重点企业在莱芜区、钢城区设立运营中心和研发机构。推动南部山区管委会与莱芜区加强对接,联动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绿色产业。

(3)强化基础设施联通。加快济莱高铁项目进度,抓好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东环段、滨莱高速、京沪高速、青兰高速等项目建设,规划策划南部山区至莱芜区的高等级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大汶河生态环境提升工程。研究实施莱芜电厂余热入济工程。

(九)城市治理攻坚主要措施。

(1)提高城市承载功能。完善供排水设施,建成东湖水厂、旅游路水厂。提高集中供热水平,继续推进“外热入济”,加快管道天然气市域全覆盖,推广太阳能建筑应用面积900万平方米以上。

(十一)生态环保攻坚主要措施。

(1)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持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集中供热和清洁取暖。

相对于济南市在去年印发的《济南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济南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内容更加全面,规划更加细致,有利于济南市在2019年优化能源结构,稳妥推进清洁取暖,巩固和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

附:《计划》原文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济南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济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专业计划,由市发展改革委另行下达。

济南市人民政府

2019年4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济南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工作安排,加快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圆满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顺利实现了“三年有突破”的阶段性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一)四个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56.6亿元,由全省第3位前移到第2位,占全省比重由9.9%提高到10.3%,同比增速达到7.4%,符合7.5%左右的计划目标要求,居全省第2位,同比前移3个位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2.8亿元,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4.5亿元,增长10%,增速分别居全省第3、第1和第2位。主要指标增速领跑全省,成功跃升为“世界二线城市”,强势跻身“亚洲城市50强”。新引进金融机构88家,总数达到660家,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63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7万亿元和1.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全省最低水平。新增规模以上物流企业81家,总数达到260家,国家5A级物流企业和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分别达到11家和2家,均居全省首位,国际内陆港被授予全国首个智慧物流创新先行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83家,总数达到1547家,新设立研发或成果转化机构103家,21家企业入围全省专利创新企业百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1%,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高居全省首位。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作启动,占地100平方公里的齐鲁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全面展开。

(二)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8.2%,总部企业数量突破100家,服务经济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两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达到3000亿元,重汽集团、浪潮集团营业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千亿级工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齐鲁制药高居全国生物药研发50强第一位,全国首个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揭牌,量子雷达、量子芯片实现产业化,新一代神威E级原型机系统正式启用。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菜篮子供应稳定,建成现代农业综合体31个,承包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46%。24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58.7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5.1%,在建工程总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28%,旅游消费总额增长16.4%,消费拓展取得明显成效。

(三)区域发展布局加快优化。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储备项目超过200个,总投资1500多亿元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八大引领支撑型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三桥一隧”项目加快推进,我市正加快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4个安置片区建设全面展开,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签约落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项目加快建设。济南中央商务区五个超高层项目全部开工,在建商业商务载体达到400万平方米,签约入驻总部企业31家。济南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位居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第11位,富士康晶圆、正威国际光电集成电路等项目签约落地。泉城特色风貌区改造提升扎实推进,宽厚里、泉城路商业街被评为国家级街区。打造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66个,县域开工建设标准厂房361.6万平方米,建成283万平方米。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20条政策措施制定实施,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更加健全。

(四)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城市管理和服务精细化水平稳步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模式复制推广至全国100余个城市,荣获2018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称号。打通瓶颈路28条,优化开通公交线路69条,改造拥堵点位70处,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北园高架西延建成通车,交通出行状况大幅改善。新搬迁改造和关停腾退东部老工业区工业企业10家,新增清洁取暖面积1412万平方米,布局空气质量监测微站2000个,报废更新国三老旧柴油车10361辆,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203天,同比增加18天,退出全国169个重点城市后20位。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小清河清淤工作顺利完成。拆除违法建设3428万平方米,建绿透绿150.3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山体公园20处,完成山体绿化提升35座。新造林4902公顷,创建省级森林村居35个、省级森林乡镇4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新试行标准下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18%,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

(五)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济阳实现撤县设区。“一次办成”改革成效显著,“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受到国务院表扬,被评为“2018年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十佳城市”。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等重点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市级1800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管理,12345市民服务热线条例发布施行。国企改革成效突出,25家市属国有一级企业资产总额增长12%,六大投融资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数量达80.1万户,总量由全省第5位前移到第3位,增速由全省第16位跃升到第1位。新签约项目694个,总投资10872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78.2亿元,大幅增长41%,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23个,承办儒商大会、全国工商联主席高端峰会等重大国际性会议活动23场。新增外贸实绩企业400余家,完成进出口总值825亿元,增长16.2%,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40.8亿美元,增长9.3%。济青高铁建成通车,济南至法国巴黎、至比利时(列日)、至芬兰赫尔辛基航线开通,至香港航线实现复飞,对外开放大通道加快构建。中德中小企业合作更加紧密,全国首个泛北方区域性签证中心揭牌启用。

(六)社会民生保障扎实有力。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比重达到76.6%,18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1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24元,分别增长7.5%和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916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17.56万现行市定标准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8.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万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89%和104%,城镇登记失业率2.06%。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4年上调,城乡低保标准继续提高,养老服务设施建成218处。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3所,竣工中小学校58所,开工中小学和幼儿园集中就餐场所129处,主城区中小学实现“食堂+配餐”及“课后服务”全覆盖。新开工棚改安置房71351套,完成全年任务的118.6%,整治改造老旧住宅小区761.5万平方米,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86部,均居全省首位。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乡村记忆工程扎实推进,晨晚练体育活动点超过3300个,2个社区成功入围全国100个优秀社区行列,民族宗教、群团建设、社会科学、史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排查安全生产隐患7.5万个,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防灾减灾设施更加完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军民融合、军转安置、拥军优属等工作扎实推进,军地、军民关系更加和谐交融。

过去一年,原莱芜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形势,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圆满完成。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5.7亿元,同比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动能转换扎实推进,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和十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15个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省前列。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改造升级城市道路5条,累计建成窄带物联网基站457个,创建国家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135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3000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8个村镇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文明村镇。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化解煤炭产能30万吨,为企业降低成本近30亿元,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正式设立,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0家。开放发展成效显著,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85个,引进高层次人才20余名,新增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名,完成进出口总值110亿元,其中出口73亿元,覆盖168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2%和8.2%,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义务教育阶段标准班额比例达到91.7%,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稳步发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稳势好,跨越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同时受外部环境冲击和自身结构性矛盾影响,计划执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增长总体不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低于计划预期要求;结构性矛盾更加显化,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等弱项短板依然突出,新动能培育力度还不够大;开放型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城市国际知名度依然不高;营商环境不够优越,政务服务的及时性、精准性需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改善,治霾、治水、治乱等仍需持续用力;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够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抢抓区划调整千载难逢历史机遇,奋力向着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目标迈进的决定性一年,做好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市委确定的“1+474”工作体系,咬定“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不动摇,坚定不移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创中心,集中精力打好新旧动能转换、城市治理、双招双引、营商环境、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和交通枢纽建设攻坚战,坚决守住党风廉政、安全稳定、社会民生和风险防控底线,加快把济南这个山东龙头扬起来,当好新时代全省走在前列的排头兵。

(二)主要目标。综合分析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需要,确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1.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进出口总值增长6%左右。引进市外投资增长20%左右,实际使用外资增长7%左右。

2.结构效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左右,收入质量继续改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明显,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县域经济比重、民营经济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升。

3.城乡建设。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城市承载功能显著提升,交通拥堵状况继续缓解,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较大进展,基本建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105个以上,带动建设示范村100个以上。

4.生态环境。能耗总量及强度“双控”、主要污染物排放和碳强度下降完成省下达目标。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泉涌的生态环境更加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40%以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形成高度自觉。

5.民生保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三、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措施

按照全市“1+474”工作体系,对照《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主要任务,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对账管理,重点落实好以下十五个方面的主要措施。

(一)推进莱芜区、钢城区加快融入主要措施。(1)加强战略谋划。聘请世界一流规划团队,编制区域产业布局与空间布局规划,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按照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南翼”定位和智造济南、康养济南、文旅济南、全域济南“四个一体打造”思路,编制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科学谋划莱芜区、钢城区发展定位,加快区域联动发展步伐,增创省会发展新优势。(2)推动产业融合。促进十大千亿产业与莱芜区、钢城区15个重点产业集群对接融合和联动发展,抓好阿尔普尔高效热能机组制造、环球新能源动力、山钢莱芜分公司钢铁产业系统提升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精品钢、汽车零部件、粉末冶金等产业发展壮大,鼓励重点企业在莱芜区、钢城区设立运营中心和研发机构。推动南部山区管委会与莱芜区加强对接,联动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绿色产业。(3)强化基础设施联通。加快济莱高铁项目进度,抓好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东环段、滨莱高速、京沪高速、青兰高速等项目建设,规划策划南部山区至莱芜区的高等级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大汶河生态环境提升工程。研究实施莱芜电厂余热入济工程。(4)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规划,加快实现县域民生政策保障标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待遇、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性收入政策、运转经费基本保障标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总体均衡。

(二)区域性经济中心建设主要措施。(1)发展总部经济。落实好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与京津、雄安等地区对接,规划建设西客站片区央企总部城和新东站片区省企总部城,打造央企和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基地。(2)壮大县域经济。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20条政策措施,制定支持平阴县、商河县等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继续由市级统筹解决资金和用地需求,县域分别建成标准厂房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打造小微企业专业化园区群。(3)提振民营经济。全面落实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建立中小微企业风险缓释服务机构。完善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亲”“清”政商环境,健全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4)壮大市场群体。用好“济企通”服务企业云平台,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各60家,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10万户。(5)扩大有效投资。加大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力度,集中支持一批民营经济项目和制造业项目。全力推进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精准调度、即时破解制约项目推进的困难和问题,全年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加大项目策划生成力度,进一步充实重点项目储备。(6)挖掘消费潜力。制定实施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措施,提高品质消费供给水平,开展“保税进口+实体新零售”模式试点,力争旅游消费总额增长12%左右。健全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主要措施。(1)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在全国重点城市设立金融招商工作站或招商代表处,推动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30家以上。(2)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积极争取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加大保险资金运用力度,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和企业上市突破年活动,深入挖掘和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全年新增上市公司3-5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左右。(3)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围绕增强金融集聚能力,加快济南国际金融城项目建设步伐,确保五大超高层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山东新金融产业园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4)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制定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办法,上线运行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平台,防范化解担保圈、联保圈风险,坚决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诈骗活动,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四)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主要措施。(1)打造国际内陆港。编制完成国际内陆港专项规划和中央高端物流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组建国际内陆港运营公司,开工建设国际陆港物流大厦和董家铁路货运枢纽,加快迁建综合保税区,建设鲁中钢铁物流中心。(2)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创新应用,加快传化公路港、九通车联网无车承运智慧物流云展示平台建设。引导300家左右物流企业进区入园集聚发展,逐步解决物流企业“小散乱”问题。(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引进世界100强物流企业1家、国内50强物流企业3家,物流招商项目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以上。着力保障物流项目用地需求,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建设。(4)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做好董家铁路枢纽国家一类口岸申报工作,更好推动欧亚班列运营。加强与青岛港、烟台港、天津港等港口的合作,提升国际内陆港物流枢纽地位。

(五)区域性科创中心建设主要措施。(1)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吸引知名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在济设立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63家。推进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专业化创新中心5个以上、孵化项目5项以上。深化校地合作,引导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专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或产业技术联盟。(2)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高起点打造齐鲁科创大走廊,建设量子技术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成运营浪潮大数据双创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百度云创新中心,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宽禁带碳化硅半导体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组建大生命科学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现代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3)培育创新型企业。建立(准)独角兽、瞪羚、高成长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四级企业培育梯队,入库企业达到1500家以上。提升专利质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件,新增国际和国家标准9项左右。加快海外孵化器、海外研发机构全球布局,新建海外孵化器1家、海外研发机构10家。(4)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45亿元。

(六)新旧动能转换攻坚主要措施。(1)健全工作推进体系。完善十大千亿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更加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措施。完善“10+4”工作推进体系,抓好对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主要指标的监测分析。(2)加快发展十大千亿产业。进一步壮大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医疗康养、科技服务等产业,开展燃料电池大规模应用及产业化试点,争创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抓好量子谷、生命科学城、齐鲁科学城等重点载体建设,推进100个左右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业项目。推进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培育集成电路产业。(3)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纺织、食品、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延伸拓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优化商业商贸设施布局,加快发展商务会展、社区服务等重点服务业。强化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和渗透,深入实施企业上云行动计划。(4)强化重点区域引领带动。加快完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基础设施,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和“三桥一隧”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工重大产业项目20个以上。加速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项目落地,开工建设综合性医院和特色医院4家以上,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确保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建成招生。制定济南高新区百亿级企业培育计划,设立中德合作产业基金,积极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七)双招双引攻坚主要措施。(1)提高招商质量。以总部经济和制造业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内企业总部和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金融后台服务机构,精准招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瞄准香港金融、欧洲智能制造、日韩高新技术、美国科创资源,深化全球招商合伙人工作机制,高水平、高频次策划组织专业招商活动,推动跨境项目合作。优化区县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完善市与区县招商联动机制,凝聚招商工作合力。(2)加速项目落地。成立重大招商项目落地推进小组,制定项目落地一条龙标准化工作流程。建立市级领导包挂推进重点招商项目制度,强化招商项目落地问题解决和督查机制。完善服务大使工作机制,建立网格化服务网络,以专业、精准、高效服务推动项目落地。推进园区招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全员绩效考核。(3)增创人才优势。培养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全年新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20人以上,新引进泉城5150高层次人才20人左右,培养支持泉城产业领军人才30人左右。新增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0家,大力推进院士谷建设。

(八)营商环境攻坚主要措施。(1)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优化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机制,重点项目帮办代办服务率达到100%。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新企业开办压缩至3个工作日完成。(2)提升政务服务。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基本实现“应进必进”,70%以上进厅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35%以上审批服务事项实现“马上办”,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80%。(3)强化要素保障。不低于30%的工业用地总量实行标准地出让,100%的工业项目实行“建成即使用”审批模式。完善用地功能混合政策,制定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办法。推动取消信贷融资不合理附加费用,全面完成“红顶中介”整治,全面清理整顿不合理收费等事项。(4)改善诚信环境。健全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信用体系,将信用审查嵌入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中,在全市50个部门建立联合奖惩机制,扩大信用便民惠企应用范围。(5)优化法治环境。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查处反馈机制,纠正“一刀切”式执法,规范自由裁量权,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等专项执法督查活动。

(九)城市治理攻坚主要措施。(1)提高城市承载功能。完善供排水设施,建成东湖水厂、旅游路水厂。提高集中供热水平,继续推进“外热入济”,加快管道天然气市域全覆盖,推广太阳能建筑应用面积900万平方米以上。争创5G试点城市,大力推动智慧应用工程,打造智慧名城。强化消防、人防、防震减灾等安全和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各项应急预案。(2)继续推进拆违拆临、建绿透绿。全面完成国有土地上拆违拆临整治任务,并将拆违拆临范围扩展到集体土地,严禁新增违法建设,打造无违建街镇85个,新增建绿透绿26.3万平方米。(3)深化棚改旧改、征收拆迁和城市更新。推进文博西片区旧城改造等10个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4.4万套,征收拆迁面积151.9万平方米,整治改造老旧住宅小区面积721万平方米,完善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的政策措施。(4)提升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水平。提高城市精细管理水平,推进市区及县城主城区杆线整治,加大乱贴乱画、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整治力度,扩大“禁烧区”范围,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点)13处以上,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改造建设公共卫生间150座,提高道路保洁水平。(5)弘扬城市文明。启动王府池子、文庙南广场等综合整治,实施状元府、督城隍庙等文物建筑保护性修缮,推行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建设中心城区“泉城书房”12个,推进城子崖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北城墙抢救性保护工程,建设市博物馆新馆和市方志馆。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县镇村拓展延伸。

(十)乡村振兴攻坚主要措施。(1)完善规划体系。出台市区乡村建设规划,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统筹水、电、路、气、网、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留村实现“一个村庄一本规划”。(2)推动产业振兴。大力发展品质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壮大平阴玫瑰、章丘大葱、莱芜生姜等特色农业,新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加快发展“新六产”,支持平阴玫瑰小镇、雪野养生休闲度假小镇、颜庄无纺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3)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产业扶贫、行业扶贫、贫困人口帮扶、贫困户人居环境、老弱病残群体扶持等提升行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4)整治人居环境。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农村“七改”为抓手,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完成涉农办事处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比例达到40%。(5)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实施头雁队伍提升和骨干育苗工程,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普及率达到90%。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造雪亮工程和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社会治安、城乡建设、社会保障一张网管理。

(十一)生态环保攻坚主要措施。(1)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持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集中供热和清洁取暖。实施工地扬尘、道路颗粒物、镇街空气质量量化考核,开展锅炉和窑炉深度治理,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控。实施秋冬季重点行业错峰生产,深化蓝绿名单制度。加强建筑渣土扬尘治理,建成区渣土运输全部使用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车。(2)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快建立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继续做好黑臭水体整治,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确保小清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目标要求,推进牟汶河生态修复工程。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成县级以上地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3)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年度任务,开展疑似污染地块场地初步调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试点项目。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省目标要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到87%以上。(4)打好生态保卫战。推进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完成大峰山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加强南部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济西国家湿地公园,开工建设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做好山体保护和修复工作。

(十二)交通枢纽建设攻坚主要措施。(1)铁路。推动济郑、济滨、济济(宁)、莱临(沂)等高速铁路项目规划建设,确保铁路货运大北环建成投用。(2)航空。加快推进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南工作区等设施,增辟国际客货运航线2条。(3)公路。建成济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和青兰高速项目,抓好济泰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济乐高速公路南延,加速齐鲁黄河大桥、凤凰黄河大桥、济泺路穿黄隧道等跨河通道建设。(4)水路。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打通河海联运通道。(5)城市道路。加快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等重点片区道路建设,推进顺河快速路南延建设工程,开工虞山大道、世纪大道等重点道路工程,打通瓶颈路30条。(6)轨道交通。报批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加快推进R2线建设,开工建设R3线二期及M1线、M3线,确保R3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行。(7)城市公共交通。加快推进无轨电车项目建设,开通BRT线路3条,新开通及优化公交线路不少于20条。加快实施公交场站建设。

(十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主要措施。(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区划调整各项工作,完成市县机构改革,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政务服务大数据挖掘应用,加大数据开放和数据共享力度。(2)提高政府投资效益。组建投资项目决策委员会,规范重大投资项目审查、评估与实施。加快组建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研究组建产业并购母基金。(3)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市与区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研究建立重大项目分担机制和生态功能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市区两级土地储备利益共享机制。(4)深化国企改革。抓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继续做大做强投融资集团。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出50家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5)推进价格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定价,确保电力、天然气、水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成果惠及经济发展一线,扩大降成本成果。

(十四)扩大对外开放主要措施。(1)创新体制机制。做好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申建工作,积极创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进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国家侨梦苑等平台建设,完善涉外服务设施。推进外国人来济工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外国人才签证制度落实,深入开展外国高端人才一卡通试点。(2)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引导我市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能源及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推动建立境外协同创新中心和企业境外研发中心。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城市信用联盟作用,为“一带一路”合作提供安全信用保障。(3)扩大城市对外影响。围绕泉水外交、主导产业、重点片区和市民消费需求等,组织举办国际会议、赛事等活动20场以上。推动区域性签证中心孵化器挂牌运营。(4)做好经济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级经贸活动,继续做好援藏、援疆以及扶贫协作湖南省湘西州、重庆市武隆区、三峡库区忠县等工作,加强与临沂市扶贫协作。

(十五)保障改善民生主要措施。(1)着力稳定就业。继续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实施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积极开展创业孵化专题培训活动。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力度,提高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开发公益岗位,实现贫困劳动力兜底安置就业,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2)完善社会保障。有序提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待遇,研究完善按病种付费办法,普通门诊报销限额由每人每年2400元提高到3000元,全面推行电子社保卡。新建养老服务设施163处,农村敬老院运转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养老院基础服务达标率达到100%。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685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5480元。(3)优先发展教育。开工建设中小学70所、幼儿园70所,开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和幼儿园保教质量认定工作。丰富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继续扩大高中招生自主权。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施体质测试自动化工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4)发展医疗事业。试点公益性医院综合改革,探索组建公立医院药品、耗材联合采购体,建立短缺药品保障供应机制。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汇聚应用,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普及居民健康一卡通,推进老年群体标准化健康查体。(5)提升文体事业。谋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争取筹办全国非遗曲艺周,推进文物拯救保护行动。继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特色文化产品供给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建立健身站点电子地图,建设集训练、健身于一体的水上项目基地。(6)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推进民事民议民决,做实城镇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行全科社区工作者服务模式,培养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强化市场监管,坚决破解在老年群体、教育培训、大额商品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消费环境、消费秩序问题。推进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广播电视、科学普及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7)维护安全稳定。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健全针对高危行业、重点工程、重点领域的风险管理防控机制。发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平安济南、法治济南建设。(8)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做好国防动员、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拥军优属等工作。(9)全面完成20项民生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