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迷信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09.04.03  打印本页  分享:
与其说绿色建筑是一种技术,毋宁说是一种态度。建筑师也没辙,我们缺的是态度。

  近期,新一轮的奥巴马救援计划直指绿色建筑:“要对200万所美国住宅和75%的联邦建筑物进行翻新,提高其节能水平。”不仅救了房地产,更让建筑师们感触良多。

  不知不觉中,绿色建筑俨然成了一个“政治正确”的时髦字眼儿,只要是造房子,无不宣称要符合美国的LEED标准、英国的BREEAM标准、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唯恐站错了队。面对蜂拥而上的表态,反观身边并无改观的环境,真怀疑做了一场白日梦。反倒是在绿色的名义下,铺张浪费大行其道。要知道大多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来自高纬度发达国家,其技术重点在于防寒保温,而纬度偏低的中国,优先考虑的是建筑的朝向和通风问题。南柑北枳,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绿色”标准。

  与高端绿色建筑相反,我想提一下浙江安吉的一名环保志愿者任卫中。上世纪90年代初,针对传统江南民居正被钢筋水泥瓷砖楼房取代,不伦不类的外表且不去说,住在里边冬天冷、夏天热。任为中发愿建造“从大地上生长出来,回归到大地中去”的新式农宅,并在乡村推广。

  两年前我去安吉剑川村拜访他的“作品”——四幢形态功能不同的小房子。1号楼是木骨泥墙的二层小院,天井中一座小木板桥引向客堂,掀开桥面有一口水井,夏天用井水镇的瓜果啤酒沁人心脾的凉爽。竣工之初,有“专家”提出异议:用木头盖房子怎么能算环保?紧接着修建起来的2号楼利用邻村拆房余下的屋架,双层墙,内层砌块,外层卵石。3号房是二层夯土客栈,夏天走进去顿觉清凉,连楼板都用覆土,柔软隔音。然又有人发话,夯土不是占用耕地了么?于是有了4号房,半地下室解决了筑墙所用的土方,既节约土地,又减小建筑的表面积。

  这四个房子我都看过住过,因地制宜,舒适美观,可圈可点。但为什么不能被村民接受呢?当地人告诉我们,在他们的观念里,还是造“洋房”更体面。如果你觉得可笑,那么再听一个故事。中美洲某原始部落,世世代代住在茅草顶房子里,直至殖民者带来了镀锌铁皮。部落人被前所未见的银光闪闪的材料吸引住了,镀锌铁皮屋顶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虽然住在铁皮屋子里,夏不隔热,冬不保温,漏雨时也不像茅草顶那样捅一捅就能将就,当地人在修新房子还是恶狠狠地把茅草换成铁皮。

  人性的弱点无处不在。我想讲的是,与其说绿色建筑是一种技术,毋宁说是一种态度。这就像精装修房难以推行一样,建筑师也没辙,我们缺的是态度。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