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革命背后的巨大潜能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时间: 2009.04.29  打印本页  分享:
近八十高龄的纽约地标性建筑帝国大厦即将换上新装,不是为了赶时髦刻意打扮,而是为了做节能先锋。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和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博格月初在帝国大厦80层宣布了一项耗资2000万美元的翻新计划:帝国大厦全部6500处玻璃窗将更换为一种隔热玻璃,夏季可减弱阳光照射,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流失。同时大厦通风系统、照明系统等也将进行节能改造。

  按照克林顿的说法,帝国大厦"率先垂范"节能降耗,有利于劝说世界各地的建筑所有人采取类似措施。预计翻新后,帝国大厦每年将减少440万美元的能源开支。

  事实上,全球需要改造的建筑不仅仅是帝国大厦。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灾难性的气候愈演愈烈,根据数据统计,2008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超过400ppm,这个水平接近联合国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界定的危险气候变化底线445ppm-535ppm的临界点,这意味着全球平均温度的升幅将接近3摄氏度。因此,节能减排刻不容缓。而在这挑战的背后充满了机遇。

  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金融危机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各国忙于发布各自的经济复苏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白宫发布了《经济振兴计划进度报告》,强调内要对200万所美国住宅和75%的联邦建筑物进行翻新,提高其节能水平。面临万绪千头,奥巴马新政却将绿色建筑产业变革择选为美国经济复兴的重心之一,明确希望这个产业焕发历史的爆发力量。可见,绿色建筑革命背后的巨大潜能。

  中国也已经意识到了同样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中国建筑消耗占全国约30%的能源。供暖、照明和空调是建筑能源消耗的前三项,并且由这些消耗而释放出18%的二氧化碳。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要完成300亿平方米的建筑。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节能的导向,那么能源需求将达到11亿吨煤,等于4.5个三峡发电站的发电量。面对巨大的能源缺口,无疑,绿色建筑将是未来的主体。

  事实上,中国政府已经在为绿色建筑的推广铺路设桥,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政策,2006年6月1日起中国正式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此外,据报道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09年将积极研究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经济激励政策;建筑节能与科技司09年将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指导地方对高能耗建筑实施节能运行与改造。此外,按照国务院建筑节能改造安排,2008-2010年三年期间要完成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逐渐在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开始逐步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激励和监督政策。据新华网报道,河南省各市、县新建的民用建筑从今年开始要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共完成1600万平方米的新建节能建筑。而在去年开始动工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则有意建成一个同时符合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CS认证要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人口密集超大城市建设超高层绿色建筑的典范。

  绿色的阻力

  虽然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绿色建筑的意识和概念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但毕竟绿色建筑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关于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也是在近期才逐步制定,因此这方面的推广和有效执行还有待时日。"绿色建筑的发展,壁垒的打破,各项政策标准的贯彻执行,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各领域决策与领导者的带头作用。"飞利浦照明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林良琦先生说。

  眼下,绿色建筑在国内主要面临两大问题。首先是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程度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局限。

  绿色建筑,最早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比较明确地提出来的。当时全球的科学家和社会各界认识到,日益快速发展的经济给人们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必须关心的问题。对建筑来讲,就是希望居住得更加健康,更加舒适,更加安全,同时能够高效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建筑能够做到这一点,通常称为绿色建筑。对于这一概念本身,开发商们并不陌生,但是却对相关的详细内容,例如绿色建筑的重要性,相关的标准,最新的技术或者解决方案等等,真正了解的人却是凤毛麒角。

  而这种认识方面的缺失也导致种种短视行为。对于承建商和建筑拥有者来说,最大程度的节约建筑成本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往往忽视了节能产品的长期效益。例如,很多建筑设计阶段节能量与施工阶段节能量差距达6%-7%,这说明有的节能建筑在建设环节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小城市比大城市的漏洞更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做的差。目前,中小城市普遍缺乏建筑节能的材料、产品、部品的节能性能的检测能力。

  实际上将普通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的成本并不高,却能大为提高建筑节能效果。若建筑商认真算这一笔帐的话,绝非亏本买卖,关键是认识上的固有思维。而对于长期租户和使用者来说,长期的节能效果才是他们所关心的。而事实上,这种短期成本与长期效益之间的矛盾在技术上并不是没有协调的可能性。

  而绿色建筑在中国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便是技术壁垒。关于绿色建筑最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还没有完全进入中国,由此相应的整个建筑技术水准也就没法达到国际先进的绿色建筑的标准。

  企业的责任

  据测算,未来10年,中国绿色建筑市场改造的规模将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这个需求的市场化运转,不但必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改革主题之一,也将成为中国人民生活最流行的消费追求,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大好商机。为此,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也开始探索各自的绿色发展之路,飞利浦便是其中之一。

  据林良琦先生介绍,多年来飞利浦一直在增加绿色产品组合,目前在市场中拥有200多种旗舰系列绿色产品。经过大量创新和改造,他们的照明产品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能耗,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方面,延长了光源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再循环费用;在危险物质方面,飞利浦TL荧光灯处于工业领先水平,汞含量水平低,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由此可见,从长期来说,绿色建筑不仅有着良好的环保效果,也能够节约各方面消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飞利浦公司指出,他们所生产的节能型照明产品,不仅是为建筑提供可持续的节能照明解决方案,还能为建筑内的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照明环境。

  中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的阶段,需要社会管理者的政策支持和意见领袖们的宣传推广;需要建筑开发者们的充分认识和贯彻执行,同时也需要建筑使用者们自下而上的积极推进。仅有当建筑使用者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团体,都认可了绿色建筑带来的环保节能、健康舒适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绿色建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才会真正到来。而建筑使用者们对绿色建筑的认可和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绿色建筑和绿色节能产品的认识。因此,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担任了传教士的角色。"企业和社会相关各界都有责任教育我们的消费者,如何去认识绿色产品的效果,如何去真正了解绿色建筑的意义。"林良琦先生说。

  事实上,企业的绿色探索在成为社会绿色进程不可或缺的助推剂同时,也将获得丰厚的商业回报。根据飞利浦提供的数据,2008年,绿色产品占公司销售总额的25%,而2004,这个比例仅为3%。公司预计2012年实现绿色产品占销售总额30%。去年公司已有91项绿色新产品投放市场,比07年增加了72%。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