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悄然改变扬州市民生活习惯和城市发展路径

来源: 扬州日报      时间: 2010.09.27  打印本页  分享:
8年前,中德合作“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项目花落扬州,扬州人第一次零距离亲近“低碳经济”。8年后,扬州

8年前,中德合作“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项目花落扬州,扬州人第一次零距离亲近“低碳经济”。8年后,扬州不仅成为展示新兴科技产业的集聚地,更成为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理想的推广地。

  “生态样板房”入选世博经典案例,折射出人居名城建设的“低碳智慧”
      4年为广陵新城做了9个规划,低碳理念成为城市发展的集体意志

  文化新地标的崛起,引领人们由低碳居住到低碳生活,低碳正从城市建筑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间生态样板房,一座都市水城,一个文化新地标……千年古城扬州,正因崭新的低碳生活而变得更加生机盎然、婀娜多姿。而低碳,正以扬州技术、扬州实践所彰显出来的强烈而坚定的姿态,渗透到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城市的发展路径。   今年5月中旬,扬州“古城保护与利用”入选世博会经典案例,向世人展示破解古城保护难题的“扬州智慧”。进入扬州展区第一进,映入眼帘的是扬州与德国公司合作打造的“生态民居样板房”。这间从东关街文化里拓摹下来的样板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上海世博会节能环保的低碳生活理念。   大凡古城民房,往往与陈旧联系在一起,隔热性能差,夏天闷热、冬天寒冷,如果安装空调,室外挂机又影响古城风貌。如何既让居民生活得更好,又不破坏周边环境,这是古城保护的一个世界性难题。8年前,我市与德国技术公司合作,启动“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项目,古城保护与利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   这间生态民居样板房,是典型的扬州两进式民居建筑,青砖小瓦,呈四合院布局。室内两侧山墙,对开了两个圆形窗户,便于空气的流通。外墙看似贴着望砖,实则在里面加固了隔热板,就像给房子穿上了保暖内衣,既增强了隔热或保暖效果,又保持了古色古香的面貌。  令人叫绝的是,“样板房”利用了地源能,在地下埋设PE管道换热;同时又在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池板,通过管道进行水循环。改造的结果是:夏天不热,冬天室内的温度也能达到20℃以上。不用电和天然气,也能过上舒适惬意的日子。   在古城改造中注入低碳思维,更能体现一个政府的执政智慧。   “双东”街区,扬州明清文化的最佳窗口和鲜活样本。在整治中,扬州坚持“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既保护历史街区的建筑体系,又保护她的肌理和生活形态。在新近评选的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东关街榜上有名。   长乐客栈以前只是静止的古建名园,如今已成运博会等节庆活动对外接待的重要窗口。步入客房,除了摆设明清特色的立灯、衣橱、条案、圈椅等生活用品,席梦思、空调、电视、电话、网线、抽水马桶等现代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为了实现古今风貌的和谐共处,施工人员颇费了一些心思:花格窗户玻璃可旋转90度,空调室内机被隐藏到了天花板内……小小细节的巧妙设计,让古建筑兼具了观赏和居住的双重功能。   扬州放气球控制城市天际线的土办法,广为人知。早在上世纪80年代,扬州就对古城内建筑物进行限高。在瘦西湖周边,无论在哪里建新楼,都得按设计高度放气球,若在湖边能看到,这项目就得“低头让路”。不让建筑高度污染视觉,扬州城市建设处处渗透着环保理念。   历史古城,因人而生动。但古城臃肿的人口给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带来了沉重压力。为给古城减负,扬州迁出7万多人。6万多原居民留守在老城,住着百年老宅,告别了陈旧的生活,过上了现代的新生活。政府对古城200多条背街小巷逐一整治,铺设水电、网络管网,所有线缆“藏”到地下,密不透风的“蛛丝网”不见了。人口的释负,为老城释放了巨大的低碳空间。  随着京杭之心、运博永久会址等标志性建筑的落子,扬州跳出古城求发展,将目光瞄准了水网密集的东部,建设广陵新城。如今,广陵新城已成为运河开发的主战场。   广陵新城,西依京杭大运河十里景观带,东傍廖家沟自然风光带,南临长江沙洲,北有天然的茱萸湾湿地风光、秀美的凤凰岛旅游区,是扬州最美的生态区域。   “生态是最低碳、最高效的发展方式!”源于这种规划理念,广陵新城邀请美国易道公司,请来“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用4年时间做了9个规划,最终明晰了生态城区的发展定位——沿运河打造一个“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都市水城。围绕这一功能定位,五星级商务酒店、商业水街、扬州外滩等一列配套开发接踵而至。一个崭新的、生态的广陵新城屹立在运河之滨。   水是城市的血脉,只有血脉流畅了,城市的体格才会不断强健。本世纪初,扬州投入巨资实施瘦西湖活水工程,进行水环境整治和沿岸生态修复,河湖相通,实现了瘦西湖“死水变活,活水变清”,再现了沿河两岸桃红柳绿的美景……   放眼国内新兴城区,它们的开发与繁荣无一例外地以产业为支撑和先导。广陵新城该选择什么产业才能与这座精致的生态之城相匹配?扬州人“落笔”慎之又慎。经过反复论证、谨慎求证,现代信息服务产业——一个新兴的低碳产业浮出水面:扬州以呼叫中心为核心,在全国率先叫响“中国声谷”,进而向数据处理、软件研发等产业链高端挺进。   如果有一天,你在北京、上海,或是海南的天涯海角,拨打电信10000、移动12580、联通1001等电话,其实你是在和扬州“对话”。不要奇怪,因为这些电话的“终端”,就位于广陵新城的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如今,每天早晨,一群群青年白领穿着整齐的制服,走进信息基地呼叫大楼。一个个“扬州声音”从这里发出,响彻全国。   推倒烟囱,拒绝污染项目,发展绿色洁净产业,是广陵产业园选项目的“最低标准”,更是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的自觉实践。绿色,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最鲜活的颜色,为扬州低碳发展之路描摹出幸福底色。   建设一座精致城市,是这座城市反复权衡后的智慧选择,正上升为扬州城市发展的集体意志,而精致城市的发展理念与低碳生活的理念高度契合。精致与低碳,正成为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继文化之后的两大新名片。   5年前,当双博馆在西区矗立起来时,被称为扬州文化的“新地标”。如今,扬州的“文化地标”再次被放大。扬州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文化设施——文化艺术中心,随着美术馆和图书馆的建成开放,将展露出华丽的容颜。看一场画展、听一场音乐会、读一本古书,低碳而优雅的生活,就在每个扬州人的身边。   站在文化艺术中心南望,不远处,一座座现代化的低碳环保小区正拔地而起。“以前低碳还只是个概念,现在每天被低碳‘包围’着,感受着低碳带来的便利和舒适。”在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阳光美第住宅小区,刘女士兴奋地展示她的节能能手——地源热泵系统,这套融入最新科技的地热系统,能使占建筑能耗53%以上的空调消耗被消解。   阳光美第、帝景蓝湾、金水桥、花样年华、市人大办公楼、市国土局办公楼……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和办公楼,开始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工艺,有些还采用地源热泵和淡水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沼气利用系统等。而在一些新建高档小区,LED节能灯、太阳能发电系统、智能电表已悄然入户。   低碳建筑,正悄然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低碳住宅到文化休闲,低碳正从城市建筑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种崭新的生活态度。   2006年5月,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定,用15年时间建设100座文博馆。经过三四年的精心打造,扬州已先后建成了数十个文化博览馆,中国剪纸博物馆、崔致远纪念馆、佛教文化博物馆、世界动物之窗、罗聘故居、李长乐故居、胡仲涵住宅等一大批文博场所向社会开放。今年,我市又排定了19个重点文博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擦拭,串连成线,将重新焕发出迷人光芒。   2008年春节前夕,扬州双博馆等5处文化展馆免费开放,“还文化于民”执政新理念迅速引发社会轰动。当年春节,双博馆创下两三万人的日参观量,超过很多风景名胜。据不完全统计,建馆5年来,双博馆仅接待散客就达250万人次,相当于每个扬州市区人平均逛了4次双博馆。举家逛展馆,已成为扬城一种流行的低碳生活方式。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