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坤:中国绿色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来源: 世博网      时间: 2010.10.31  打印本页  分享:
中国在资源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资源制约,也面临着二氧化碳减排的挑战。中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发表题为《中国绿色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的演讲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发表题为《中国绿色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的演讲

(何建坤,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中国的绿色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中国在资源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资源制约,也面临着二氧化碳减排的挑战。中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建设阶段,能源需求面临着快速增长,面临着能源保障、资源安全、环境容量的制约等难题。近几年来来,能源需求量每年大体上以2亿吨标准煤的速度在增长,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当前已超过了5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常规污染物的排放虽然自“十一五”以来得到了遏制,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常规污染物的排放仍然超过了环境容量所允许的范围。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量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与保护全球气候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因此,无论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看,我们都需要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但另一方面,我们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决定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方面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中国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已经作出很大努力,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讲的,中国节能减排的力度世界最大,但由于我们GDP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仍然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到2009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了55%,同期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不到30%,全世界平均下降的幅度也只有15%。尽管中国单位GDP的碳强度下降了一半以上,但在同期我们GDP增长了6.6倍,所以相应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增长了3倍,所以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大、增长快的趋势在相当一个阶段内仍然难以完全扭转,我们中国在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非常显著,能源效率提高得非常之快,高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每年以1%-2%的速度下降。但由于当前重工业和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钢铁、水泥这样的高耗能产品,所以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展,居高不下,减缓了单位能耗强度下降的趋势,抵消了技术节能的效果。这也反映了在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常之重要,也非常之困难。同时,中国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作了非常大的努力,从2006年-2009年四年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增长50%以上。新能源的增长速度、新能源增长的供应量,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都在世界前列,但由于目前新能源的基数还比较小,快速经济的增长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增长比较大,当前为满足新增加的能源需求仍然还需要煤炭、石油这样的化石能源,也就使得二氧化碳排放的趋势短时间内还是要不断呈现上升趋势。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碳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哥本哈根大会就全球未来温室气度控制在2度范围以内达成了共识。为了实现控制全球温室气体的目标,世界各国发展都将面临碳排放空间不足的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全球气候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中国当前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与限制碳排放、保护全球气候目标是一致的,政策和措施上具有协同的效应,可以互相促进。因此,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我们完全有可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很好地结合起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国统筹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全球常规能源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全球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制约使我国不可能再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能源消费为支撑的现代化道路模式,我们必须探索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战略选择。中国现在已经在五省八市开展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建设试点,这也是我们统筹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的战略性的举措。现在五省八市的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已全面启动,有了明确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在这些目标当中,大幅度降低GDP的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是我国当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低碳城市,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切入点。

 

在哥本哈根大会上,中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下降,而是产生单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对下降的目标。也就是说,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GDP会快速增长,二氧化碳也会适度增长,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会远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这样就使得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大幅度下降。这样的目标是非常有现实度和高标准的,因为在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当中,在这样的一个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在这一阶段的GDP能源强度和GDP二氧化碳强度都呈上升趋势。日本、韩国在这一期间,它们的GDP二氧化碳强度和GDP能源强度都呈现了上升趋势。我们如果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技术投入方面,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当前,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低碳的交通体系,低碳建筑模式和低碳社会的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实现绿色发展,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对策。一方面,我们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能源效率,节能降耗,促使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发展,这样能够实现传统高耗能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化调整,既包含节能环保、智能电网这样和节能减排直接相关的能源产业,也包含像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样的产业增加值率高、能耗低,有利于促进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的下降。我们还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给的同时降低碳排放。

 

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之前也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例从2005年的7%提高到15%,尽管比例只提高了一倍,但由于能源总消费量的不断增长,实际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供应量到2020年要达到2005年的4-5倍,总供应量要超过7亿吨标准煤,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这要求我们的核电、风电、水电都要大规模发展。

 

我们要加强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新兴产业,这是我们实现绿色发展、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日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对低碳的技术需求强劲,推动了低碳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由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使得对新能源等技术的需求有了强劲增长,据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测算,如果全球实现控制温室气体目标,那在能效、低碳能源的投资将是每年正常投资的10倍,每年要达到2.2亿美元,如果中国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的强度下降到40-45%的目标,我们在能耗和新能源领域的投资15年内需要10万亿元,这样大规模的低碳投资也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企业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低碳的能力有非常好的刺激。

 

我们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之路,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处在后工业化阶段,国内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所以当前谈到环境问题主要谈的是全球环境问题,讲节能减排也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中国现在处在这样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大量的国内环境问题没有解决,我们还面临水资源安全、空气质量、垃圾处理等等环境污染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近期实现绿色发展,首先要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两型”社会,但从长远来看,也要突出低碳特征,保护未来全球大气环境。到本世纪末,全世界都要实现近零排放,这是全球保护环境的目标,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在近期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同时,也要和长期的环境相协调,做到近期和远期、国内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统筹协调,实现国内和全球的统一协调的双赢。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