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科学的低碳建筑之路

来源:      时间: 2011.05.12  打印本页  分享:
低碳建筑必须满足基本的健康和舒适标准,这是暖通学界所提出的第三观念。他们认为,低碳不应以牺牲需求为代
   低碳建筑、低碳城市,这些行业内最近几年先后出现的新词汇在专家眼中绝非遥不可及的“传说”。他们认为,这条低碳之路不仅要走,更要走得科学、走得扎实。

  对于专家而言,低碳建筑是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更具体和真实的目标。他们认为,实现建筑低碳化并不难,但从暖通学界的视角出发,有三方面观念需要首先订正。

  被动技术要主动应用

  “我们缺乏对于被动式技术的积极理解。”同济大学教授龙惟定说,“比如说自然通风这方面,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现在很多地方刮起‘欧洲 风’,火车站像欧洲那样做了很大的透明顶棚,但这并不适合中国的气候条件。一旦遇上高温天气,人们到顶棚下面站一会儿,就能体会到烤箱的感受。”

  锋尚低碳居住研究院院长曾剑龙也认为,被动式设计在实现低碳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暖通专业的配合下,优化围护结构、朝向选择等建筑设计,减少其基础能耗是实现低碳的重中之重,其次才是选择节能、高效的设备系统。

  这种观念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共识。在去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上,包括中国国家馆在内的很多场馆都充分借鉴了自然通风等被动式设计,使建筑物降低能耗,实 现低碳。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在炎炎夏日的世博园里,自然通风技术将传统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让一座座建筑物本身变成了“绿色空调”。

  低品位能源充分利用

  充分利用新能源特别是低品位能源,是暖通学界专家所强调的第二方面。类似于浅层地热能,江水、河水、地表水、海水能等,都可以实现低品位能源的对位利用,进而实现建筑低碳化。龙惟定举例说,采用热泵方式,能以1份换得1.2份甚至更多能量,是很好的节能和减碳技术。

  热泵技术是实现低碳的重要技术和途径之一。但是,热泵的实施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其实际应用条件,要弄清其概念和容易混淆的种种问题。

  “现在人们有种误区:很多建筑用了某一种技术就算作节能,比如说地源热泵。侧面上,这助推了地源热泵在我国的高速发展,全国每年有数千万平方米的建设面 积,但具体效果到底如何,我有点担心。”龙惟定说,地源热泵虽然是节能技术,但如果没有正确支持和引导,最后很可能会出现不但不节能、甚至会浪费更多能源 的结果。在这方面,专家们自感责任重大。

  因此,暖通界专家更愿意将地源热泵所关联的浅层地热能比作是蓄电池,而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

  “夏天蓄热冬天来用,冬天蓄冷夏天来用。原理上不属于真正意义的可再生能源。在技术上,浅层地热能更像蓄电池,关键要看怎么用。”专家告诉记者,冷热平衡 是地源热泵施用的一条重要准则。以南方夏季负荷占优的地区为例,要综合考虑土壤在经过冬季放热及过渡季散失之后,夏季可供取出的冷量来估算资源量。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以冬季负荷为基础,估算地源热泵冬季最大蓄冷量,然后确定井深、埋管和打井数量等。北方地区反之亦然。

  低碳不等于落后

  低碳建筑必须满足基本的健康和舒适标准,这是暖通学界所提出的第三观念。他们认为,低碳不应以牺牲需求为代价。

  曾剑龙打了一个比方:“我们坐飞机、坐火车、步行,这几种方式哪种方式最不低碳?是飞机,但很多人又不得不坐。这就能说明道理:我们要低碳,但也要提高工 作效率和生活品质,两者密不可分,不可偏废一方。如果是为了追求低碳而降低生活品质,可以说是得不偿失,或者因噎废食。”

  据曾剑龙介绍,他们在九年前便在北京开发出我国第一个高舒适度低能耗的环保项目,首次实现了欧洲的建筑节能标准,并提出“告别空调暖气的时代”。虽然这一概念当时在业内引起很大争议,但是却如实地体现了低碳建筑与高舒适度可以和谐共存的事实。

  “非洲有很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碳排放量很低,但生活标准也很低。这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龙惟定作出解释,“不过,我看过很多‘低碳豪宅’的广告。所谓低碳,就是房子里加上些诸如地源热泵的技术,这就言过其实了。”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