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的绿色地产

来源: 《地产》杂志      时间: 2016.03.21  打印本页  分享:
2015年春节假期刚刚结束,近10亿人的社交媒体被央视前主持人柴静自费百万元拍摄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刷屏。网络点击数以亿计,公众对雾霾的
2015年春节假期刚刚结束,近10亿人的社交媒体被央视前主持人柴静自费百万元拍摄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刷屏。网络点击数以亿计,公众对雾霾的关注更是被空前引爆。雾霾苍穹下,我们如何直面未来?

2015年春节假期刚刚结束,近10亿人的社交媒体被央视前主持人柴静自费百万元拍摄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刷屏。网络点击数以亿计,公众对雾霾的关注更是被空前引爆。雾霾苍穹下,我们如何直面未来?

现今,如何有效降低建筑能耗、节能减排,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地产,重建生态之城,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绿色经济模式也越来越强地影响 着政策的制定及国家战略的产业转移。推行绿色地产,因地制宜、系统科学地规划城市是房地产从业者今后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必须做出的承诺和付诸的行动。

绿色建筑大有作为

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已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建筑工业体系,国内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也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索实践,在建筑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节水节地集约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例如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中,“可再生能源、绿色建材、通风采光、垃圾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建筑能耗排放,形成绿色建筑综合实施方案,逐步实现了绿色建筑的产业化。”洲联集团副总经理卢求在接受《地产》采访时表示。

特别是当下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通道,开发商在项目中注重绿色、环保性能,除了为项目增加优势、提高性价比,也将为后续地产的开发积累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品牌价值。

以万科集团为例。近年来,万科新开工住宅全部实现精装修,以此推进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科技的应用;实行绿色采购,社区垃圾分类回收;支持环境研 究,推动民间环境保护等。在运作万科住总合资的产业化基地项目时,万科还明确了节能减排目标:以住宅产业化为平台推广绿色建筑、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减少城 市建筑垃圾,以及应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从设计到产品开发的各个层面,绿色建筑大有机会。”卢求说道。

而新能源、新城市、生态环保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城市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研究等一系列领域。在博地设计机构副总经理刘飞看来,改变多专业各自为 政的传统做法,“将城市规划、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以及城市供水、供热、供电、供气等涉及能源的各项规划统一考虑,有机衔接”才是上策。

绿色商业的经济利益价值链

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方向在引导绿色住宅产业的同时,也影响着商业地产的开发和运营。绿色建材市场的规模变大且趋于成熟,以及绿色建筑技术的进步和普遍化,使得绿色商业建筑增量成本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潜在收益则持续上升。设计单位和开发商对技术的应用和成本效益的了解,将决定未来商业地产绿色建筑的经济利益价值链。

“在国外比较成熟的房地产市场,Louis Vuitton、Wal-Mart、Adidas、Starbucks等更多国际高端和连锁品牌重视未来新建公共建筑的绿色建筑要求,并影响其开店需求,这将为业主带来潜在的品牌和租金收益。”RET睿意德执行董事张家鹏指出。

例如Starbucks直营门店的建设和翻修,要求在本地采购材料和雇用工人,并尽可能采用可回收和重复利用的材料;建筑设计上,屋顶增加节能隔热 板并采用45度倾斜设计,让室内降温,更可以收集雨水作为植栽灌溉及水池之用;在电器设备部分,大量运用LED招牌及室内照明,以及“新鲜空气控制系统” 随时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将“绿色”追求到了极致。这些环保概念的实施,节能效果明显,如台北首家LEED认证概念店的电力及用水量较一般门市节省30%以 上。

“今后的商业空间构建中将融入更多健康环保的理念,创造与自然相和谐的公共生活空间,寻求与社会价值观的契合。”盈石集团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平进一步表示。如上海新邻Station、新加坡City Square Mall、上海K11有机餐厅等,从建筑外观到内部空间都实行了减少碳排量、节省能源消耗等措施,尝试通过践行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带动原有商业理念的进化。

未来10-20年,国内新建公建项目将达到绿色建筑基本要求。RET睿意德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经GB认证的商业地产绿色建筑数量达117个,其 中超过70%为万达集团项目。并且,万达集团要求2010年后开业的所有万达广场都需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其他开发商如华润集团、凯德集团等也制定了相 应的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或成立绿色委员会负责和协调绿色建筑的实行。

不同于住宅的绿色开发,商业地产实行统一的集中管理,在前期开发和后期运营过程中,统一的主体更有利于贯彻执行各项标准和措施,以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并且,未来受益于此的开发商将更热衷于打造绿色建筑项目,坚持购物中心和商场的绿色健康运营。

中国低碳之路有多远

在以“低碳”著称的哥本哈根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那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沿线的土地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覆盖了城市大量的活动区域;与之配套的步 行系统和自行车路网设计共同构成放射形轨道交通线网,引导了城市的有序扩张;那里的城市建设有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推广节能建筑;甚至对房屋保温层和门窗 密封程度都有严格要求,墙壁厚达三层,中间层是特殊保温材料,夏天隔热,冬天防寒。

没错,这就是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最宜居城市”的哥本哈根。早在2009年,该市就宣布要建设全球第一个碳中和城市,并提出50项具体措施。这些措 施包含了清洁能源利用、建筑节能减排、低碳生态社区规划以及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TOD)等。截至2014年,这座北欧最大城市的碳排放比 2005年减少了四成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绿色之都”。

那么,“哥本哈根”模式是否可以在中国复制?

泛华集团低碳设计研究院院长、总规划师邹佳媛认为,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在政府主导下实现了全民参与,以利润反哺成本从而有效降低能源售价的方式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并最终成为全球典范。

而能源结构的差异、对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水平的差异,以及国情的诸多不同决定了该模式在中国并不适于全盘复制。中国低碳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还是要因地制宜从源头了解和思考问题。

“每个城市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尊重其地方性,根据其城市资源、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城市格局等,运用系统思维和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制定与各地区现状对应的技术解决方案,才能一步步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城镇和社区。”邹佳媛说。

邹佳媛及其团队曾用近四年时间致力于“智慧低碳产业新城”的研究和产品定位,并参与APEC“低碳城镇中国行”和“区域能源发展路线图”课题研究, 主张用系统的方式去思考,科学而彻底地利用当地可用资源,包括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战略、产业、空间、投融资、重大项目规划及低 碳和智慧规划等多规合一的理念,希望用综合统筹策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和区域。

建筑设计机构阿特金斯也对中国市场在城市再生和生态重建方面的迫切需求感受颇深。为此,他们于2014年联合中国住建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等共同 制定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法,基于国际上的最佳案例,配合中国各地城市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希望为城市规划和管理者提供以解决方案为主的全面、综合的框架。

阿特金斯亚太区首席执行官Chris Birdsong表示,新型的城市化进程需要新型的城市规划方法,“能凸显环保低碳目标,强调技术、程序和概念的整合,重视对当地环境的理解,鼓励与自然和谐相处,强化‘场所营造’,同时提供绿色信贷推动生态低碳的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的城市发展”。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被纳入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中。目前,中新天津生态城、长沙梅溪湖新城、曹妃甸新区等规划的实施,为国内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为解决中国城市问题提供了更多可供研究和借鉴的样本。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