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取暖向纵深挺进 唯改造目标绝不可取

来源: iGreen  作者: dxh  时间: 2019.05.17  打印本页  分享:
经过2017年的“一窝蜂煤改气”到2018年的“大规模改电供暖”,清洁取暖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开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经过2017年的“一窝蜂煤改气”到2018年的“大规模改电供暖”,清洁取暖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开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气源紧张等问题让“煤改气”招致百姓非议,电网配套跟不上、运营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又让煤改电开始失信于民。

清洁取暖的各参与方中,政府面临着巨额补贴压力和任务目标重压、企业面临着建设资金压力和运营亏损风险以及电网保供压力、用户则面临着无力承担过高采暖费用、采暖效果不佳等问题。

近三年来,清洁取暖开始从初级发展阶段走向纵深攻坚阶段,政府、企业和用户“三方难”的问题长期持续至今,三方之间的关系亦好似走过了“蜜月期”,各种矛盾开始愈发凸显。长此以往,更存在矛盾激化的风险。

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出在了哪里?

我国清洁取暖产业发展的导向性政策《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提出,清洁取暖的推广要因地制宜选择供暖热源,包括可再生能源供暖、天然气供暖、电供暖、工业余热供暖、清洁燃煤集中供暖。

对于推广路径的选择,该《规划》并未说明有优先次序之分,也未出现要重点推广“电供暖”“燃气供暖”的字眼。

但在实际执行中,“燃气供暖”、“电供暖”从2017到2018年两个采暖季一度先后被奉为圭臬,成了清洁取暖的既定改造路径。就连一些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资源型城市,也“舍近求远”,将清洁煤作为兜底性政策;一些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地区,却要顶着压力做“生物质供暖”试点,“宜柴则柴”成了“靠边站”政策。

上述《规划》明确推广“煤改气”要“在落实气源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有条件的城市城区和县城优先发展天然气供暖”,先保障气源,再推进;对于“煤改电”也明确要求“结合采暖区域的热负荷特性、环保生态要求、电力资源、电网支撑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发展电供暖”,先结合电力支撑能力,再推电。

但《规划》层面强调的因地制宜并未在实际执行中得到充分落地,这很大程度上是上述问题背后的本质问题。

这一本质问题的根源则可能出在了目标任务和实际执行能力的矛盾上,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民生工程,环境工程,为落实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的重要指示,国家发改委等政府主管部门对清洁取暖提出了较高的改造目标要求,以期尽快解决北方地区的雾霾问题。

各级政府一级级往下分级目标,谁完不成,谁就可能面临政治上的风险。在政治压力之下,留给下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选择改造方案、切身从改造效果角度考虑的时间和动力没有了,一切唯改造目标,而不唯改造效果,成为清洁取暖纵深发展越走越难的主要原因。

在顶层设计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相关人士也有建议称,中央应把压力降一降,跑慢一点,“现在跑慢点总比跑错方向要强”。而这个压力指的就是目标的设定。

我们需要谨记的是,清洁取暖的最终目标是优化能源结构、降低污染排放,给民众更清洁的现代化取暖方式,一切工作都应从这个角度出发,而非从政治利益上考量,这才是真正地办实事,真正地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