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领 寻找都市中的香格里拉

来源:      时间: 2011.01.29  打印本页  分享:
和主流人群相比,绿领们更加清醒、更加自我,也更加“固执”。他们不会跟从潮流而动,不会活在别人的期待和
和主流人群相比,绿领们更加清醒、更加自我,也更加“固执”。他们不会跟从潮流而动,不会活在别人的期待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白领”、“蓝领”、“金领”、“灰领”以至“粉领”都已耳熟能详之时,“绿领”横空出世。

    什么是绿领?流行的解释为:有一些事业,但不要放弃生活;有一些金钱,但不要被金钱统治;追求品位生活,但少些附庸风雅和装腔作势;接近自然,但不要远离社会离群索居;享乐人生,也对那些比我们不幸的人心存同情和救助之心;在品味自己生活的同时,还不忘走出去看一看这广阔的世界……

    以上的描述的确触及了绿领的一部分表象,但在表象之后,是这个群体淡定而执著的内心:不为时尚、潮流所动的价值观,简省、环保的生活理念,对自然的崇尚和尊敬。

    在浮躁的媒体环境中,“绿领”被标榜为少数人的时尚,一定程度上有些反讽。事实上,真正的绿领是在都市中找寻身心的香格里拉。正如民族生态学家许建初所言,“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这个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世上也许并没有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我们的心中。”当绿领们所追寻的生活任何人都能唾手可得的时候,它的时尚功用也就终结了。绿领们都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绿领的四条绿色律令

    媒体给了绿领诸多的定义,并对其特征有所描述,但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这个人群本身的束缚。其实,“绿领”更是一个以生活方式划分的开放的集合,因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备受关注。他们,可能是白领,可能是金领,也可能是灰领。但他们都具备一种内在的品质身份——“绿领”。和主流人群相比,绿领们更加清醒、更加自我,也更加“固执”。他们不会跟从潮流而动,不会活在别人的期待和目光中,而是听从自己的内心,书写着自己渴望的自在人生。

    绿领们自己总结出来的有四条“绿领律令”,首先是环保,绿领最初的意义就是生态保护志愿者,真正的绿领总是尽自己所能,不计报酬地关心生态;其次,绿领应该是户外运动的爱好者,一个真正的绿领一定是户外生活比户内生活丰富,并且这种户外运动并不以单纯的娱乐为主,而是创造新的方法和大自然接触,例如放生,学习如何善待大自然;再次,以往时尚生活的前提是物质上的奢华,而绿领的特质却是简约——简单的饭菜、简单的着装、简单的家居环境。节约能源,随手关水龙头,点刚好够吃的饭菜,尽量少用一次性餐具;最后,绿领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态度,与其他的生活习惯一样,应该是一件旷日持久的延续性习惯,只有已经习惯于绿领的生活法则,才算一名真正的绿领。

    除了上述总结的定义,采访中,记者发现作为“绿领”最突出的特质,还是他们对环保等公益事业的关注,他们通常具有某种社会志愿者的经历或乐于参与一些慈善捐助。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他们希望能够拥有一份相对纯粹的简单。

    绿领

    以往人们说的“白领”、“蓝领”、“灰领”等,都是按照职业属性来分类的,“绿领”比较特别,它是按照生活方式提出来的,绿领有句口号叫做:下班关手机,点菜要维C;周末必出游,随手带垃圾。他们是一个崇尚绿色生活并在日常中身体力行的族群。

    “鸟人”的青春秘诀

    江风 女  32岁 NGO成员

    今年32岁的江风看上去只有23岁,听到我的赞美,她大大咧咧地笑着说:“心态好呗。”眼前这个衣着清爽、简单,不带任何首饰的清秀女子,很难和过去那个身穿套装、脚蹬高跟鞋的HR经理联系在一起。“过去那些毛料套装,早就被虫子咬成了渔网了。”她说着又笑起来,灿烂明媚。

    说起最初和环保结缘,还来自于对观鸟的热爱。从小就喜欢花花草草的江风大学里修读的就是环境方面的专业。毕业后,却阴差阳错在一家外资公司做了HR经理。2002年,一次上网时她偶然看到有人在组织观鸟活动,立刻报名参加,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观鸟。这年的12月,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洞庭湖组织观鸟比赛,江风很渴望前往。但12月正是每个公司最忙的时候,江风请假的申请自然得不到公司批准。“我对观鸟实在非常有兴趣,加上自己酷爱旅游,如果公司不同意,大不了就不干了。”江风洒脱地说。参加完比赛后,江风做环保的心意已决。

    “我从2002年到现在总共三次参加了在洞庭湖举行的观鸟比赛,这种比赛一般是民间的自费比赛,更是观鸟爱好者的聚会。通过观察鸟类,我们可以知道鸟类的迁徙路线以及每年有哪些种类的鸟经过,研究某些鸟类迁徙时间的改变和农田污染对其迁徙路线的影响。这些成果可以作为研究机构的补充资料。”说起这些旁人所不了解的观鸟乐趣,江风兴致盎然。

    据江风说,平时的观鸟活动通常会去生态环境良好的湿地或者国家森林保护区,比如龙洞、番禺等城市郊外地区,最北去过吉林省的向海。因为这些地区远离城市喧嚣,环境污染少,自然,动物种类也较多。观鸟人通常四个人一个小队,有一个领队老师。出发前每人手头都要准备笔记簿、图鉴和望远镜,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以免吓跑小鸟。“现在,我衣柜里全塞满了咖啡色、蓝色、墨绿色等暗沉沉的衣服,穿得比我妈都深。”江风笑言。

    作为一名绿领,时时恪守的环保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江风的生活。虽然不是个极端的环保主义者,但她在用皮包的问题上态度坚决。“又不是没有替代品,干吗非得用动物皮啊。我们这帮人还有个共同特点,手机都特破,能打电话就行,不坏坚决不换。”她说。看到刚毕业的年轻人为追时尚频频换手机,江风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她还组织大学生去电子垃圾拆解场参观,让他们深刻意识到电子垃圾对水源有很大的污染!

    如今,江风的同学不少早已成为职场上的高薪精英,可她却依然素面朝天,小姑独处,无太多身外之物。有的朋友笑她说:“你看你,最好的职场生涯都错过了,现在你要是下岗了,只能去扫地了。”江风笑着答:“没关系呀,交通协管员我还可以做嘛。”那甜美而天真的笑容,透露着她的“青春秘诀”。

    怎一个“简”字了得

    ——典型绿领的典型生活

    因为对绿色生活的共同青睐,对理想家园的美好憧憬,以及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在生活中,绿领们将环保的理念贯彻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真正做到“不因善小而不为”。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实践着他们对绿色的“信仰”。问起每个绿领,他们都会轻松讲出一堆的生活环保经。艾伦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绿领。

    艾伦今年32岁,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小时候生长在乡间,虽然现在早已是城市人,但对于故乡山水的眷恋却越发深切。眼看着家乡山不再青,水不再绿,她深感痛心。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缘使她成为了一名环保志愿者。除了参与一些活动,在生活细节上艾伦也身体力行,将环保理念渗透到日常的点点滴滴。以下是艾伦作为一个典型绿领的典型生活。

    衣:艾伦很少添置衣服,除了必要,比如过年时被妈妈催得没辙买件新衣服之外,她一般都习惯穿旧衣服。对她来说,超出需要之外的衣物开销实属浪费。况且无休止的欲望会引发无休止的过剩生产,只会带来越来越强的物欲和越来越不能满足的生活,耗费大量资源。但不理解的同事常会偷笑她太抠门了。

    食:艾伦本身是素食者,多年前,看过一本名为《动物解放》的书后,从小爱小动物的她就彻底和肉食绝缘了。如今,住在郊区楼盘中的她平时都去买周围农户自己种的菜。而且,买菜时绝不图省事用塑料袋装,而是用菜篮。她笑言:“我是小区买菜的人里最土的一个。”

    住:艾伦的家是广州的家庭中少见的不安空调的,她当初和老公买房时就特意选择可以对流的户型,热了最多开开风扇。理由很充分:首先,热不是不能忍受的,出一定的汗对身体有好处;其次,空调不但是耗电大户,而且会增加地球的温室效应,越多人用空调城市就会越热,这是个恶性循环,绝不是环保之举。

    行:坚持不买车。在艾伦看来,一来是没有必要,二来也能节约能源,避免温室效应加剧。而且,她认为一部五人座的小车只有装满人在路上跑才划算,而“拼车”的做法在我国还不是很现实。

    其他典型习惯:

    拒绝一次性用品:出门必带水壶、自带手帕、筷子,不喝瓶装水,尽量不用纸巾等一次性消费品;去超市买东西都用布袋装,除了豆腐等带水的食物外,尽量不用塑料袋;

    保护动物:平时背布袋,不用皮包。“背好看的帆布袋,上面有自己喜欢的图案,也不比什么鳄鱼皮的包差啊。”艾伦说。

    节约能源:家里的洗手池内放一个小盆,接洗手的水用来冲厕所或拖地;为了节水,将衣服攒起来,一周洗一次。而且,把洗衣机排出的水留起来冲厕所用。将空的一次性塑料水瓶装满水放入马桶的水槽内,这样的话,每次冲马桶时可以节约不少水。“我发现有种橙汁的瓶大小最合用。”艾伦总结经验道。

    行走在背离潮流的路上

    王华礼男 28岁“绿色珠江”发起人

    小时候,王礼华的家乡发大水,河流两岸的垂柳一遍遍被水冲刷,却屹立不倒,使村庄免受进一步的侵袭。小学老师告诉小朋友们那是他父亲种的。“原来种树这么有用”,在王华礼幼小的心灵中开始印刻上朴素的环保观念。

    长大后,在电视上看过关于志愿者的节目,王华礼一直想做一名志愿者,原动力中隐隐的有对个人英雄的崇拜,更多的是希望凭一己之力为环境保护出一分力。大学毕业后,王华礼在广告公司做执行经理,收入不错,生活平稳,波澜不惊,但他并没有放弃最初的想法。虽然有参与环保的志愿,但2001年之前,他最多就是捐些衣物、注意节能等。直到那一天,王华礼在网上看到可可西里野牦牛队在招募志愿者,他感到自己非去不可。尽管当时志愿者名额已招满,但王华礼还是毅然辞职,独自前往可可西里。

    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作为“局外人”的王华礼格外卖力,他积极地使出全身的力气挖坑,填埋垃圾。在缺氧的环境里,体力又透支,到了晚上,剧烈的高原反应折磨着他,让他头疼欲裂,彻夜难眠。为了不影响同屋的人,他干脆跑到户外在清冷的高原星空下熬过整夜。太阳出来后,头没那么痛了,再继续挖坑。就这样,王华礼以十足的热情投入到志愿工作中,进行野生动物调查,做青藏线上的宣传,维护保护站的运转,接待游客……2002年春节前夕,可可西里天寒地冻,环境艰苦,保护站已没人驻守。考虑到保护站的野生动物调查等工作应该是持续的,王华礼冒着严寒回到可可西里,独自驻守了3个月,度过了平生第一个一个人的春节。

   从可可西里回来后,王华礼来到广东继续做环保工作。他发现社区、学校都有相应的环保宣传及培训,但在企业员工的培训上却是一个空白点。如果企业文化中加入了环保内容,培养起员工的环保意识,对节约成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都有益。于是,他发起成立了“绿色珠江”环保组织,希望从习惯上改变人们的观念。“尽管很难,但还是有希望,关键是有人在做这样的事。”他说。如今,他把工作地点选在工厂较多的东莞,通过给工厂、学校、社区进行环保知识普及和培训传播环保观念。

    从2001年放弃工作参与环保至今,6年多来王华礼一直过着没有工资的生活。他的生活轨迹已经完全背离了大多数人的方向。他一直靠打零工、写稿以及女友支持来维持生活。他一度开过一个书吧,本以为可以边赚钱边做环保,但很快他发现这种想法太理想化了,实在是分身乏术,索性关了书吧。“做环保就是这样,是一条射线,有起点,没终点。”他说。家人和女友对他的选择用他的话说,是“时而支持,时而抱怨”。一方面,他们觉得很有意义,另一方面,看到他做了这么多年,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又不免抱怨。

    说到未来,王华礼并不忧虑。“人生要有规划,我很清楚自己的选择,我可以看到十年之后的我,也可以看到百年之后的中国。”他自信地说。缺乏医疗和社会保障,要是生病怎么办?我抛出疑问。王华礼笑着答道:“可能我对自己比较自信吧,绝大多数病都来自不爱惜自己。而我的生活很健康、很有规律,所以不担心。”平日里,他不抽烟,不喝酒,吃素,很少在外面吃饭,生活简单,从不挑剔,几乎没有不良习惯。每个月,他仅需三五百元就可以度日。相对于潮流标榜的幸福标准,淡定的王华礼有自己的快乐准则,他在一篇悼念朋友的文章中写道:“我们都生活在背离潮流的空间里,虽然我们关心哪怕一个很小的生命,但是我们对生命本身看得很淡……”

    21世纪版本的下乡生活

    朱明 男  32岁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官员

    虽然此前从未谋面,但初见朱明,在咖啡馆的人群中,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他背着布袋,神情淡定,笑容中有一种澄明的气息,令人放松。温和谦逊、性情内敛的他其实是一位勇于背叛主流价值观的“前卫者”,这并不等于他脱离社会,只不过选择一条崭新的符合自身理念的现实道路。

    在加入“社区伙伴”以前,朱明一直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在不同的职场中寻寻觅觅。起初,他在某所高校医学院担任化学老师,在象牙塔的庇护下安心埋头搞科研。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缺乏商业操作经验,两次技术成果分别都被大公司转让和卡断销路。后来,朱明毅然辞职,先后在北京、上海的媒体工作过,最后,朱明在2003年南下广州,在某知名报社做经济评论记者。

    紧张的工作节奏以及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他透不过气来——“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特别是商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竞争,使我感到找不到生活的根基。我希望做一份劳力而不劳心的工作。”放弃宝贵的升迁机会,放弃优厚的工薪待遇,到农村去,帮助农民,支持农业项目,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朱明开始演绎一场21世纪版的下乡生活。

    2006年朱明全职投入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开始研究土地、自然、农民生计和城市人群之间的联系,重新认识这些因素对社会健康发展的影响。他深入到农村的每家每户,宣传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提倡少用化学添加剂种蔬菜、喂家畜,帮助农民认识缺乏科学性的农业生产方式既不环保又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朱明认为,如果环境好,适合种植,就根本不需要化肥了。

    作为城市人,朱明在与农民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农村种植用药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农村与城市缺乏信任。“其实有虫洞的菜叶才是没下过农药的”,可是现在的城市人眼光越来越挑剔,认为没有给虫咬过的蔬菜就是无公害的。因此城市人越看重“产品”的卖相,农民用药就越狠,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了重新建立农户与城市人群之间的相互信任,朱明通过“社区伙伴”策划的“人心认证”活动,加大城市与农户之间的互动和更直接的沟通。比如,尝试农家菜、观鸟比赛、城市年轻人热衷的户外活动等,这些都可以给城市人很好地提供亲近自然、了解农户生活的机会,并可以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沟通,让城市人作为固定的个体客户,按照各自的健康需求与农民直接交易,还可以帮助农民在城市设立固定的销售地点,从而实现农村与城市的长期联系,也保证了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俗话说“入乡随俗”,朴素恬淡的农村生活逐渐影响着朱明的生活方式。例如平时买东西自带布袋,学会将家里的剩饭剩菜、果皮蛋壳作为堆肥等,养成一种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乡村在处理垃圾方面远比城市做得好,没有所谓的垃圾,他们全部垃圾都能自然降解的,对自然影响很小。他非常满足地说:“我很享受乡村的生活,特别是跟农民的沟通有着更好的体验。在乡村,最大收获就是能对我的环保生活有所启发,发现自己有很多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在朱明看来,汽车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只是提高效率的交通工具,对于像他这样不喜欢生活节奏紧张绷持的人来说,买车是一项不必要的开支。

    除了本职工作外,朱明还在小区附近的幼儿园做义工,和孩子们相伴是他灵魂的另一个出口。告别朱明时,他把在咖啡馆内喝完的饮料空瓶拿在手里,微笑着说:“拿回去给小朋友当玩具。”神情纯真而真诚。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