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供暖市场火热下的冷思考

来源: iGreen  作者: xylona  时间: 2019.01.18  打印本页  分享:
12月27日,北京及周边地区零下10℃的低温天已经持续数日,在廊坊市下属的永清县太平庄村,年近七旬的老李白天一个人在家,更显凄冷,但他家里并没有开暖气,问及原因。

12月27日,北京及周边地区零下10℃的低温天已经持续数日,在廊坊市下属的永清县太平庄村,年近七旬的老李白天一个人在家,更显凄冷,但他家里并没有开暖气,问及原因,他说,“我们家的取暖是前些年煤改气改的,一般也就家里人都在的中午和晚上开几个小时,平时就关着,不然还是比较费钱。特别是我一个人的时候就更划不着了。”

各级政府斥巨资投入改造的清洁取暖工程在实际应用中沦为摆设,与政府保民生的初衷实属背道而驰。但这也只是北方地区清洁供暖的一个现实缩影,在火热的清洁供暖改造背景下,经济性差、运行费用超出居民承受能力、规划与现实脱节等问题开始凸显,影响着清洁供暖的长期发展。

规划与现实条件脱节问题日益凸显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谢秋野曾公开表示,“如果北方地区全部使用煤改气,用气总量约2000亿立方米,与我国2017年全社会的天然气用气量2373亿立方米基本持平;如果全部使用煤改电,大概需要用电2万亿度,约是2017年我国居民用电8695亿度的两倍。因此,单一采用天然气和电简单代替现有取暖方式还有待研究。”

2016~2017年在北方地区大范围推广的煤改气因气源紧张,无法切实保障居民温暖过冬,但人们并未真正汲取煤改气的失败教训,看问题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认真考虑现实条件。

2018年,煤改电的气势如虹,成为清洁供暖改造的绝对主力,但很多地方在大力推广电供暖的时候却未充分考虑自身的电网条件是否允许。如某市计划推行2-3万台电采暖设备,并将任务目标下发到县一级,但却没分析如此大规模地使用采暖设备需要多大的电力负荷。而实际上电网的增容增压需要省一级规划审批,往往需要2-3年才能真正落地。

规划甚至是执行,与现实条件脱节的问题出现的本质在于,地方政府仅仅将清洁供暖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却忽视或主动回避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承认,清洁供暖改造涉及多个层面的协同作战,绝不是一个短期战役,而是一场长期战争。要拼速度,但同时更要结合现实,遵循规律而动。

依靠补贴驱动市场绝非长久之计

当前,我国国家和地方财政每年拿出大额资金对清洁供暖进行财政补贴,主要涉及初设工程投资、初始设备购置等各个方面,目的是使清洁供暖用户达到经济性的心理平衡,接受改造。这给地方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如吉林省2018年拿出3.5亿元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清洁供暖改造补贴,仍不能填补改造的巨大资金黑洞。某地对煤改电和煤改生物质提出每户9000元的初始投资补贴,其中市和县各出资4500元,2400元的运行费用也平均分配到市和县级政府。但这对于县级政府来说根本负担不起,最后只得作罢。

在当前的补贴模式下,大多补贴初始投资费用,补贴运行费用的较为少见。但实际上采暖设备装上后,农民依然可以选择用或不用,当运行费用高于其燃煤取暖费用后,其仍会选择返煤,这在多地农村已经出现。这导致安装的电采暖设备又被闲置。

另外,对于运行费用,目前即便有补贴,也并未有任何地方政策文件承诺可以补贴多少年的运行费用,一旦停止补贴,如果运行的经济性不能达到农民的心理平衡点,其仍然可能返煤。

同时令人担忧的是,采暖设备大都具有一定的寿命期,以往的城市集中供暖仅仅需要安装暖气片,基本几十年也不会出现设备不能运行的情况。但目前安装的设备则普遍面临设备维护、寿命等问题。一旦设备损坏,不能正常运行,这笔维修和更新费用由谁来出?

我国的风电和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政府财政不可能永远为一个行业的发展输血,即便是这样一个民生行业,本质上要想持续发展,自身也必须能够实现市场化发展。

有关专家指出,现阶段政府财政补贴是必要的,否则难以启动和持续,但从长远来看,必须探索更多非现金激励政策模式,需要通过标准和政策引导,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尽可能降低财政补贴强度。这有赖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未来可以通过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新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当下最有效的还是价格机制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