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都市中间阶层可持续消费报告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20日  时间: 2018.09.22  打印本页  分享:
面对当今的环境挑战,“可持续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国际话语和社会治理思路蓬勃兴起,主要含义是物质产品和服务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降低对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从而不危及后代的发展需求。个体层面,“可持续消费”也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在追求消费带来的舒适和乐趣的同时注意生态保护。

    面对当今的环境挑战,“可持续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国际话语和社会治理思路蓬勃兴起,主要含义是物质产品和服务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降低对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从而不危及后代的发展需求。个体层面,“可持续消费”也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在追求消费带来的舒适和乐趣的同时注意生态保护。

    中间阶层作为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生活比较优越的人群,是消费文化和扩大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对消费行为进行反思——在通过消费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即在消费实践中转变为可持续消费。那么在现实中,中间阶层是否热衷可持续消费,影响中间阶层可持续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呢?

    本报告关注北京、上海、广州的中间阶层,主要由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收入较高的普通白领构成。报告聚焦新能源汽车消费以及绿色食品消费和垃圾分类等日常生活,考察都市中间阶层的可持续消费实践。数据来源于2015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

60%偏好传统私家车
    本世纪初,政府开始集中力量推广新能源汽车,前期政策的着力点在于财政补贴,近些年也开始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确增加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但是消费者是否看好新能源汽车、价格是最重要的因素吗?

    我们的调查发现,只有40%的中间阶层和46%的中低阶层在添置新车时会购买新能源汽车,换言之,60%的中间阶层不会选择新能源汽车。三所城市比较而言,广州居民的积极性相对较高,52%的居民会购买新能源汽车,而北京和上海居民对此并不热衷,只有分别36%和42%考虑新能源汽车。这只是购买意愿的数据,落实到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行为,可能比例更低。

    无论中间阶层还是中低阶层,不买新能源汽车的最重要原因都是“加气或者充电不方便”,66%的中间阶层和62%的中低阶层选择此项;“不了解这种车”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位的原因才是“价格不实惠”。可见,便捷性是新能源汽车的显著短板,三分钟加完油与半小时找到充电桩再花三个小时充电相比,时间和精力成本仍然很高,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不完善也使得消费者缺乏信心。而且中间阶层比中低阶层更加重视便捷性的因素。此外,公众缺乏相关知识和技术,容易产生畏怯心理从而抬高了新能源汽车的门槛。而政策中比较关注的价格或说补贴因素并不占最重要地位。

    便捷性之外,中间阶层比中低阶层更加强调性能和社会压力因素,19%的中间阶层选择“性能不好”,10%的中间阶层选择“周围没朋友开这种车”。强调性能与中间阶层偏好中高排量汽车有关,高达40%的中间阶层家用汽车的排量在2.0-2.5(t)升。可见,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过程中,交易成本固然重要,但使用成本也需要得到重视,便捷性、性能以及消费者个性和地位的体现对于中间阶层具有显著影响。

非典型的绿色消费者
    相对于中低阶层,更高比例的中间阶层经常食用绿色食品(75%)。但中间阶层对绿色食品的偏好可能更多出于对于安全、优质、健康食品的偏好,而环境保护的考虑可能是次要的。如“反向隔离”理论指出,人们在对待环境威胁时并非积极行动保护环境,而往往将自己与存在威胁的环境隔离起来进行自我保护,中间阶层显然拥有更多建立“反向隔离”的资源。

    绿色食品消费之外,71%的中间阶层经常去大型超市购买食材,65%的中间阶层不吃转基因食品,38%的中间阶层经常食用进口品牌的食品。

    都市中间阶层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绿色消费者。是否中间阶层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阶层对绿色食品消费的影响显著,中间阶层经常食用绿色食品的可能性是中低阶层的两倍。由此可见,都市中间阶层在不同领域的可持续消费倾向并不一致,这既与中间阶层本身的消费偏好和动机有关,也与不同可持续消费实践的特征有关。因此,针对不同的可持续消费实践,应当出台差异化的鼓励措施、着力改善供应端,从而更有效地对消费者进行“助推”(NUDGE)。

强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学界乃至公众通常认为,消费者应当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并且依靠消费者转变态度观念、改变消费行为也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有效途径。但是,过于强调消费者主权既削弱了可持续消费的合法性,也不利于可持续消费的推广。

    首先,可持续消费的合法性本来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但是过于依赖消费者主权就会产生疑问:人们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麻烦而转向可持续消费?仅仅因为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就削弱消费者主权?如此将可持续消费与消费者主权对立,就削弱了可持续消费的合法性。其次,消费者处于整个消费链条的末端,之前还有生产、分配、运输等环节,在消费者应承担的责任之外,也需要政府承担公共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企业承担生产和创新的责任、市场承担开拓渠道和促进竞争的责任;没有相应的机会结构,消费者能动性即为空想。

    我们的调查显示,无论中间阶层还是中低阶层,普遍认同推广可持续消费的紧迫性以及培养可持续消费行为的正当性。各有69%的中间阶层和67%的中低阶层不太赞同或非常不赞同“消费者应当首先考虑实用舒适享受而不是环保”,各有68%的中间阶层和63%的中低阶层不太赞同或非常不赞同“鼓励可持续消费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为时过早”。

    但是,可持续消费的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鸿沟。分析显示,是否认同可持续消费和环境保护的态度构成了都市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主要维度,而是否实践可持续消费——包括购买绿色食品、购买新能源汽车等——则构成了另一维度。并且,无论垃圾分类还是绿色食品消费,可持续消费态度对其的影响都不显著,具体到中间阶层的可持续消费行为,态度的影响也不显著。也就是说,人们表达态度时往往倾向可持续消费,但是行为却并不总是受到态度的影响和决定,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于消费者的“虚伪”,而应当理解为于消费者主权的局限性。

    分析表明,影响都市居民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基础设施、受教育程度和时间。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更可能进行垃圾分类;一个人的休闲时间越多、也就是生活节奏越慢,更可能进行垃圾分类;一个人所居住小区的配套设施越完善,更可能进行垃圾分类。对于中间阶层来讲,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生活节奏普遍较快,更重要的因素则是基础设施的完善。小区配套有便捷、实用的垃圾分类设施,则可以显著提高中间阶层的垃圾分类积极性。中间阶层消费绿色食品的重要因素主要也是基础设施,小区周边有可靠、方便的购买场所,也能够提高中间阶层食用绿色食品的可能性。

    本报告认为,从生产到消费是一个整体的系统,鼓励和推广可持续消费不能仅在消费环节、针对消费者做工作。研究指出,应当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比如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整体规划以及小区附近垃圾分类设施的覆盖。针对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特征,改善社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和供应体系、增强环境友好行为的便捷性,应当成为可持续消费推广政策的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