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GBC+|通往复苏之路

来源: Katharine Logan USGBC  时间: 2017.04.26  打印本页  分享:
适应性设计充分考虑项目可能面临的灾害——地震、风暴、极端气温、洪灾、火灾,抑或并发性灾害——从而赋予建筑物相应的耐受与修复能力。


 

        适应性设计充分考虑项目可能面临的灾害——地震、风暴、极端气温、洪灾、火灾,抑或并发性灾害——从而赋予建筑物相应的耐受与修复能力。在临海的东南亚,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自然灾害经常肆虐这一狭小而又人口稠密的地区,当地有三个应对不同级别风险的项目正在进行中。
 

       通过设计,在灾难多发地菲律宾,一个体育中心可以兼做紧急避难所;在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印度尼西亚,一个超高层办公大楼及其相邻的清真寺可以在城市电网失效的情况下仍保持正常运转;而在发展中的文莱,一项基于仿生态学理论的总体规划(模拟生化过程的合成方法)既能降低其首都遭遇洪涝灾害的风险,同时又增强了这所城市的识别性和地域认同感。

印尼能源园区设计渲染图(图片源自© 3D World | SOM)
 

       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可持续工程总监,同时也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在适应性设计方面新试验得分点的作者梁先生(Luke Leung)指出:不管是地理因素还是项目紧迫性因素,影响适应性设计的问题是一样的。他提到第一个问题始终是“薄弱环节在哪里?”项目团队需要对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灾害类型作一次真实评估。然后基于项目的本质,得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设计或规划來应对这些潜在威胁?”这个问题包含的相似问题有:针对场址最大挑战的规划是什么?如果建筑失去电力供应,它能否为其用户继续提供热舒适?当外部的公用事业无法运作时,用户能否生存?
 

菲律宾

 

菲律宾的巴石市体育中心渲染图
 

       根据机构间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的一个合作项目“风险管理指数”(Index for RiskManagement),菲律宾的“自然灾害与暴露得分”高居世界前十(10分的满分,菲律宾得分为8.1)。首都马尼拉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横跨多个地质断层带,并且每年会遭受五六次台风。那些生活在大城市贫民窟中的贫困人群则更加脆弱不堪。贫民窟由各种轻质材料搭建,其建筑的安全、火灾和健康标准形同虚设,环境卫生和供水几乎没有。
 

       为了改善居民的安全保障和生活质量,马尼拉的直辖市之一巴石市最近推出了一项旨在建造一个更加健康和绿色的城市的新规划,其中就包括面临自然灾害时能快速修复的规定。马尼拉建筑规划公司TVA&P的合伙人Edwin Barcia说道:“巴石市正在全力以赴的处理这些问题。比较幸运的是,这座城市相对而言比较富裕,而且公共和私营部门的领导人都很明智地知道到底需要什么。”
 

       新型的体育设施场馆“巴石市体育中心”是响应此新倡议的一个积极举措 (PasigCity Sports Complex) 。拥有包括一个44万平方英尺(约4万平方米)的竞技场,一个7.3万平方英尺(约6800平方米)的游泳馆,以及其他辅助建筑、户外设施和公园的“巴石市体育中心”由TVA&P公司设计,目前已处于施工阶段。除日常使用功能之外,Barcia说到:“它还能兼做一流的应急设施,可以收容数以百计因受台风、洪灾或火灾影响而流离失所的家庭。”
 

       不同于许多其他城市的既有设施因自身抗灾能力弱而被限制成为救济中心,“巴石市体育中心”是建在钻孔桩上,其上部结构经设计可以承受台风和地震,因高于相邻路面一米而能抵御洪灾。
 

       游泳馆的一二层经过设计可以容纳疏散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筹备和分发食物。建筑面积更大一些的竞技场,则包括一个开放的停车区、一个室内篮球馆、一个用于室内运动、教室、图书馆和办公室的夹层以及位于第三层的拥有2,000个观众席的足球场。如果需要的话,这个竞技场可以容纳更多疏散人员,由游泳馆提供食品供应服务、由分布于游泳馆和竞技场之间的设施提供卫生服务。竞技场还可以作为后备的市政厅。“巴石市体育中心”是菲律宾第一个这样的建筑,它將明显改善巴石市的灾后修复能力及其居民的生活质量。
 

印度尼西亚

 


印尼能源大厦设计渲染图(图片源自SOM / © Smilodon CG)
 

       东南亚的最大经济体印度尼西亚也许并没有像菲律宾那样横亘在台风带上,但在“风险管理指数”的“自然灾害与暴露指数”评分上它依然得到了一个高危的6.5分。每年,印尼都会有两到三个里氏七级或以上的地震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破坏基础设施。火山群定义了它的地形地貌,季风期则給这个国家带来规律性的洪灾。
 

       由SOM为印尼石油与天然气国有公司设计的印尼能源园区计划在今年年末招标,它將在高出雅加达百年洪水水位线7米的地方落址。梁先生形容它“就像一艘巨轮”。为了防止洪水的径流冲刷下坡道的邻里地区,项目还作了“净零水”设计:场址里所有降落的雨水连同建筑里的用水將通过冷却塔、灌溉或厕所作循环利用,通过滞蓄和渗透技术來吸收,或通过回灌井回收至地下蓄水层。

 


印尼能源大厦西广场渲染图(图片源自© 3D World | SOM)
 

       如果印尼能源园区的水资源管理令人印象深刻,那么它在能源处理方面的成就可能更加令人叹为观止。该园区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净零能源项目。它將比世界上迄今为止的任何净零项目取得的成果都要大上10倍,在没有外部公用事业的支持下仍然可以无限期地保持正常运作。
 

       园区内设有一座523米高的大厦,一座用于表演艺术和展览的场馆,一座清真寺,以及一个中央能源工厂。清真寺可以做到完全地被动冷却和照明。大厦本身对冷却和照明的能源需求因为其建筑形式遵循了太阳光照的运动轨迹而大幅度降低。外墙的遮阳装置既可最小化曝晒程度,又可最大化采光照明度。能源工厂则充分利用了深刻影响印尼自然灾害指数值的动态地质特点:吸收深井的地热源,它挖掘地表下方约两英里深的地热从而为整个园区提供冷热电三联供。此外,项目还利用遮阳走廊屋顶的光伏板來产生太阳能,而大厦顶部的风力发电机则充分利用由高海拔所带来的高风速。

 


印尼能源大厦顶部截面渲染图(图片源自© 3D World | SOM)
 

       如果外部公用事业中断供应,梁先生先生谈到“只要建筑还有活水并且不是过热,你就能够在里面生存。否则,你必须在第一时间就遗弃这栋建筑——尤其是在像雅加达这样高温潮湿的气候里。”印尼能源园区的这一整套交叉能源策略设计,不仅仅是为了保持宜居,也是为了长期运营。
 

文莱

 


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备受赞誉的总体规划设计图
 

       与东南亚地区其他灾害频发、人口稠密和热闹繁华的国家相反,文莱在马来语中有“和平之邦”的意思,它似乎打算捍卫自己的名字。文莱是位于婆罗洲岛背风面上的一个小国,它引以为豪的是其“自然灾害与暴露指数”(0.3)位居世界最低水平之列。其实灾害并不是不存在,只是來的较慢而已。HOK建筑事务所高级副总裁兼亚太规划部总监Chris Fannin谈到:“适应性可以被视为可持续性的一个部分。”HOK引领了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备受赞誉的总体规划。
 

       斯里巴加湾市位于文莱的海岸,三条河流在此交汇。在最近几十年,斯里巴加湾將河道进行了渠化,沿岸增加了更多铺道,付出的代价是牺牲了河流周边的雨林,所有这一切都对地表的水处理能力造成了影响。Fannin说道:“泛滥的洪水,惊人的降雨量,再加上高企的潮位和日益升高的海平面,最坏的境况就这样完美地形成了。”
 

       HOK給文莱制定的总体规划是寻求重建河流——把它作为绿色基础设施其中的一环來治理市中心频繁泛滥的洪水,同时建立城市发展边界以保护森林。河畔的生态走廊在设计中包含约370英亩(约2,246亩)的生态修复区和超过50英亩(约303亩)的既有景观。开发的管理原则包括改善河流的流量和功能,修复上流河岸的生态以增强对雨水的吸收,增加途经城市社区的水道和洼地以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和处理径流的能力。


 

       这些适应性型规划倡议的优势已经越过本身的功能性,形成了连锁反应。尽管河道生态走廊是源于一项洪水治理策略,但是在经过股东大会表决后它的定位已经发展到包括旅游和城市再生。此外,恢复型规划倡议也有益于文莱的复兴。Fannin说道:“雨林与河流,这就是文莱形象认同的基石。”
 

       然而,与文莱的低灾害指数相映衬的是,该国总体规划的实施也相当缓慢。油价下跌(石油是文莱的主要经济来源)、开发审核程序的缺失、项目实施与规划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对实施建立一个更加繁荣、永续和适应性城市的愿景造成了阻碍。但最近,Fannin看到了文莱重回正轨的迹象。“很明显,政府想要找到一条向前的道路,更明显的是他们必须得找到这条路。”